日期查询:2025年07月09日
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丁华波

从战士到硕士 他用奋斗书写别样青春


  本报记者 张丽
  
  从军营训练场到高校实验室,从扛枪保家卫国到握笔钻研科研,中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丁华波用双重身份蜕变之路,诠释了新时代青年“退伍不褪色,保研亦报国”的奋斗精神。目前,这位曾身披戎装的“四有”优秀士兵,以综合绩点4.149、综合排名1/141的优异成绩被成功推免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携笔从戎“热血”续写荣光
  
  2020年夏,刚结束大一课程的丁华波做出了一项重要决定,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初入军营的他面临着严酷的体能挑战:3公里跑14分30秒的成绩远低于优秀标准,5公里越野更是难以完成全程。但这个来自“人民兵工第一校”的青年,骨子里有着不服输的韧劲。当军营的号角尚未吹响,他已在跑道上迎接第一缕晨曦。夜幕降临,他仍在器械场加训核心力量。量变产生质变,丁华波的各项素质都名列前茅。
  服役期间,丁华波先后参与抗洪抢险、野外拉练演习等重大任务。这段军旅生涯让他深刻理解了奉献与责任的内涵与意义,钢铁般的意志也照亮了他后续的校园生活。凭借优异表现,丁华波荣获“四有”优秀士兵及嘉奖,成为同批兵中为数不多的获此殊荣者。
  
  学无止境 知识海洋任遨游
  
  2022年退伍复学时,丁华波申请了中北大学材料卓越工程师班,这是在大一结束后由各班成绩优异的同学组成的新班级。刚复学时,他的成绩并不理想。在很多同学眼中,两年没有学习的他,成绩也就仅限于此。但军人的拼搏精神让丁华波迅速调整状态,他主动申请担任多门课程的课代表,帮助老师收集课程作业,在课堂上踊跃发言,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课余时间待在图书馆和自习室里,学习到深夜。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一年后,丁华波的成绩排名从班级28名跃升至第13名,成为学院“逆袭”的典型案例。
  2023年10月,丁华波作为团队队长带领队员参加了全国铸造工艺及设计大赛,在与队员们进行了37次方案论证后,最终制定出“阶梯式浇注+冒口优化”等三套方案,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斩获全国一等奖。大学期间,丁华波在专业竞赛上共获得了6项国家级奖项和10余项省级奖项。“当评委说我们的设计‘兼具创新性与工程实用性’时,我明白科研的价值——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解决国家工业领域的实际问题。”
  
  自费支教 无私奉献显担当
  
  “青年的刻度不只在试卷的分数里,更在志愿服务的褶皱中。”抱着这样的信念,丁华波以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不断要求自己,参加了多场志愿活动。2023年暑假,他自费前往湖北省大悟县大别山深处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
  他的志愿足迹遍布多个领域:参与松平立志雪中使者公益计划,宣扬家乡的悠久历史;担任扬帆起航助农公益创作者期间,助力农业知识的科普,以最朴实的语言,帮助编辑审核微信公众号的文章50余篇;参与遵义会议宣讲团,在太原古县城、红色纪念馆等10个场所,开展了多场宣讲活动,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的智慧。
  截至目前,丁华波的志愿汇服务时长已达590小时,并先后获评中北大学十佳志愿者、中北大学社会实践优秀个人、“希望家园”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多重身份 诠释人生价值
  
  丁华波在多重身份中诠释着劳动精神的当代价值。作为材料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生党支部纪检委员,他按时按质完成支部的会议记录,在组织生活会中耐心完成每一次签到任务。作为通讯员,他在省级媒体上发布稿件10余篇,提升了学校的形象和影响力。
  为达到学术与学生工作的平衡,丁华波合理安排时间,将每天划分为 “军事时间制”。每个时间段精确到15分钟,形成雷打不动的规律。这种高度自律的习惯,源自军营的淬炼,更源自对个人价值的深刻认知:每一份时间投入都要是有效率的,无论是服务同学还是钻研学术,都需要全身心付出。
  从军人到学者,从志愿者到学生干部,丁华波在军旅淬炼中树立家国情怀、在学术探索中突破自我极限、在志愿服务中践行劳动精神。他用行动证明:新时代青年呈现出的多维光谱是军营里的钢铁意志,是实验室里的求真探索,是乡土间的赤子情怀,更是集体中的奉献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