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营到火场 他用青春致敬热血征程
本报记者 刘琴 见习记者 路诗洁
清晨6时,长治市消防救援支队西二环路特勤站的起床号准时吹响。李龙龙与队友迅速集合,开始出操训练。寒来暑往,四季更迭。李龙龙的生活早已被汗水浸透的训练服、整齐排列的救援装备填满。
入队以来,李龙龙把每一次训练都当作实战,在日常出警和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不断锤炼应急处置能力。2024年,他在第六届长治技能大赛灭火救援员赛项中荣获第一名,并被授予“太行技术状元”荣誉称号。
一脉相承的职业追寻
1996年2月,李龙龙出生于山西长治。2013年,高中毕业的李龙龙怀着对军旅生活的憧憬,与同村好友一同报名参军,成为一名武警战士。
“初入部队,我主要承担站岗执勤任务,常常一站就是两小时,其间要求纹丝不动,汗水湿透衣衫,蚊虫肆意叮咬,都不能有丝毫懈怠。”李龙龙回忆道。
一个多月后,李龙龙逐渐适应了新兵连的生活。进入中队后,他跟着老兵认真学习执勤技能,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这段宝贵的军旅岁月,让李龙龙领悟到,只要信念坚定,不向困难低头,办法总比困难多。
2015年退伍后,李龙龙尝试多个工作领域,却始终未能找到内心真正热爱的职业。2018年,当他在网上浏览到消防员面向社会公开招录的信息时,往昔的军队经历如电影般在脑海中浮现,他毫不犹豫地报名,踏上新的征程。
淬火成钢的蜕变之旅
入职前,李龙龙需参加为期一年的专业培训。每天的训练强度极大,长跑、打水带、爬绳、灭火器使用……每个动作都要重复成百上千次。“几十种技能亟待掌握,一天下来,我常常累得精疲力竭,一沾床就立马睡着。”李龙龙回忆道。
2020年12月,李龙龙正式加入长治市消防救援支队西二环路特勤站,全身心投入到各类急难险重的救援任务中。
2021年一个刺骨寒冷的冬日夜晚,某废品厂突发大火,李龙龙和队友们火速奔赴现场,顶着刺骨的寒风和熊熊烈火,奋战了整整一天一夜,终于成功扑灭大火,将损失降至最低。2024年一个暴雨夜,某景区有旅客不幸坠崖。消防队接警后,驱车两小时赶到现场,随后又在崎岖险峻的山路上跋涉20多小时,最终成功将失温昏迷的伤者救出。
“天亮后,我和队友回望那条仅能容纳一人通行、一侧是悬崖峭壁的险路,即便有丰富救援经验,心中也不禁泛起一阵后怕。”李龙龙回忆道。除了急难险重的救援任务,特勤站还会面对形形色色的民生急事,大到人员被困电梯、雨天水库受困,小到手指被卡、马蜂窝清除等,他们都全力以赴,有求必应。
初入营区时,规范有序的作息制度、细致入微的内务标准,曾让不少队员感到难以适应,但随着训练的深入与实战的磨砺,队员们明白了“正是这些看似严苛的纪律要求,锻造出队伍快速响应的实战能力和攻坚克难的过硬作风”。
比武场上的热血争锋
每年,李龙龙都会积极参与山西省消防救援总队组织的各项比武和技能大赛。2024年11月,李龙龙报名参加第六届长治技能大赛灭火救援员赛项。
比赛时,李龙龙负责百米障碍救助操项目,根据规定,每位选手有两次机会。初次发挥李龙龙稍有失误,但他迅速调整心态,凭借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最终助力团队取得赛项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被授予“太行技术状元”荣誉称号。
“消防工作高度依赖团队协作,明确合理的分工是顺利完成任务的关键。”李龙龙说,在日常训练中,他和队友们通过无数次的磨合,提升团队默契度。在比赛中,他和队友们每天都进行高强度的针对性训练,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比赛科目,最终取得优异成绩。
繁忙工作的背后离不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2023年,李龙龙步入婚姻殿堂,有了孩子之后,他越发深切地体会到妻子独自照顾家庭的不易。妻子虽偶尔会因计划被突发任务打乱而有些小抱怨,但更多时候,她总是温柔而坚定地对李龙龙说:“你在那好好工作就行。”对此,李龙龙的内心满是愧疚与感激。
“消防员这份职业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与无私的奉献,选择它,就要有勇气迎接一切挑战。训练的艰苦、出警的危险、与家人聚少离多,都是我们的日常。”李龙龙告诉记者,只要看到成功救出的被困群众重获新生后绽放的笑容时,便觉得所有的付出和牺牲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