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医生”用心诠释云端的不凡人生
本报记者 李睿
今年31岁的苏琛是山西六建集团陆升机械公司一名普通的建筑起重机械安拆维修工。自18岁从技校毕业到现在,开塔吊、修塔吊,在塔吊的上上下下中度过了15年,不但成了小有名气的 “塔吊医生”,还凭借过硬的技术和高度的敬业精神被山西建投集团评为“2019年度优秀员工”,被山西六建集团评为“2023年度优秀安全生产工作者”,他所带领的班组从2017年起连续七年被山西六建集团授予“先进班组”称号,2019年被山西建投集团授予“先进班组”称号。
心心在一艺 其艺必工
“我这个人喜欢钻研,什么事情都想弄个明白,尤其喜欢摆弄机械。”身为一线技术工人,苏琛因为这点“爱好”,不仅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虚心求教,还凭借着这股“勤学劲儿”不仅先人一步地开上了塔吊,还“偷偷”修起了塔吊。
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对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先进的设备让人兴奋,复杂的维修过程给了苏琛全新的挑战。每次远道而来的技术人员对塔吊进行维修保养时,苏琛就在旁边认真学习,没多久就积攒了一大本维修笔记,把新设备“吃了个透”,大小问题手到擒来。
因为能开能修,苏琛还得了个 “开不坏”的名声,人们夸他水平高,塔吊怎么开都不坏,他笑着说,“他们是只看到我开,没看见我修啊”。
心心在匠心 其术必精
“塔吊就像活生生的人一样,把把脉就知道它得了什么病了。”随着塔吊数量的增多,公司成立了维修督查组,苏琛凭借着过硬的技术成为班组长,正式做起了“塔吊医生”。
塔吊的繁多种类彻底激发了苏琛心中的钻研热情,他在短时间内把公司所有塔吊爬了个遍,用独创的“看不透、听着柔、摸不热”精准疗法给塔吊挨个检查。
“看不透”主要用于检查塔吊螺栓的紧实度,螺栓松了,中间有缝就会透光,不透光的螺栓自然就没有问题;“听着柔”主要用于检查轴承,在不缺油的状态下,轴承旋转很柔和,如果听到刺耳的旋转声,就要及时添加润滑油;“摸不热”用在检查电路上,电缆温度适中说明运转正常,如果烫手就有短路的风险。
经验是业务进步的重要阶梯,在与塔吊打交道的日日夜夜中,苏琛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实战经验。
心心在责任 其功必成
“干我们这一行的,绝对不能因为塔吊的原因耽误了工期。”每次接到电话,苏琛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无论严寒酷暑,从未放弃对塔吊的”执念“,一丝不苟地做好工作中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
凌晨的忻州云中河项目,塔吊突发故障,苏琛接到电话后从位于清徐县的家中迅速赶了过去,经过检查确定是变频器故障,由于塔吊无法作业,工人们早已下班休息,偌大的工地只有他一人,他不等不靠,独自背着重达50多斤的变频器爬上塔吊,他头戴照明灯,一手托着变频器,一手进行操作维修,在几十米的高空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天色放亮才下来,他顾不上腰酸背痛,心想的第一件事是赶紧通知项目部:天亮开工!
心心在创新 其法必效
“现在信息化发展这么快,我们塔吊维修工人可不能落后啊!”苏琛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利用“线上视频检查”,与施工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塔吊司机联合开展“三项设备”专项安全检查,落实各方主体责任,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限期各单位、各项目进行逐项整改并跟踪落实到位,实现闭环管理。
他录制了 “实时讲解+PPT图文展示”形式的短视频,对“三项设备”安全检查具体要领、检查细节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各项目专职机管员以更直观的方式学好“三项设备”隐患排查专业知识。
为响应公司“用科技引领创新 用技术保障安全”的理念,每当公司购置新型号塔吊,苏琛都会组织班组其他人一起学习、一起探讨,用最短的时间掌握该型号塔吊的安装、使用、维护、保养、拆卸相关知识和工艺流程,确保公司各项生产作业按期顺利进行。通过对生产实际的总结摸索,苏琛所在的班组取得了 “一种含防斜拉检测装置的起重机”的实用新型专利。
心心在传薪 其能必进
“每一次我带班组爬完塔吊后,我感觉我们都在共同成长。”作为班组长,苏琛不忘提升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将自己的各项技能毫不吝惜地传授给每位成员,持续推进“师带徒”活动全面开展,充分发挥老工人的传、帮、带作用,举一反三,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师傅与徒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考核,在团队中形成“对标一流、赶超一流”的工作氛围,做到“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之上显水平”,让大家自觉做到敬畏安全、敬畏生命、敬畏制度、敬畏责任,一起朝着成为“六建工匠”努力迈进。
“安全无小事,既然选择了特种设备行业,每件工作就要不打折扣圆圆满满地去完成。”这是苏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苏琛对自己职业与日俱增的热爱,使得家人的态度从一开始的阻止到现在默默地支持,他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三项设备”安全管理的道路上不断创新探索,时刻谨记没有安全这个“1”,其他一切都是“0”,用非常之力,下非常之功,认准一件事,走好每一步,初心永不改,归零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