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8月06日

致知于行 共探半导体产业与红色文化


  本报记者 张丽 通讯员 严浩然
  
  7月27日—8月3日,中北大学半导体与物理学院“芯路探微”半导体产业调研实践团前往长治市开展了为期八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与红色教育,引导青年学子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太行精神
  
  7月27日—30日,实践团成员先后参观了中北大学抗战时期旧址(温庄村)、武乡县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纪念馆和刘伯承工厂,在历史遗存中追寻抗战时期的办学初心与军工精神,完成了一场深刻的历史溯源与精神洗礼。
  在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纪念馆,通过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件件实物展示及沉浸式的场景再现,实践团成员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刻感受到太行军民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参观过程中,大家认真聆听讲解,不时驻足沉思,对八路军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有了更为直观而深刻的理解,进一步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信念。
  在刘伯承工厂,实践团成员通过馆内留存的泛黄的“竞赛通报”,揭开了一段振奋人心的历史篇章。当年,尽管面临缺衣少食、设备简陋的困境,但工厂的工人们积极开展立功竞赛运动,创造性地提升武器的产量与质量,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实践团成员被这段历史深深鼓舞,感受到先辈不畏艰难、拼搏奉献的精神力量。
  
  开展产业调研 提升专业能力
  
  带着从红色教育基地汲取的精神力量,7月31日—8月2日,实践团成员转入半导体产业调研环节。
  在中科潞安,无尘车间内的LED深紫外芯片生产线让实践团成员直观感受芯片从外延生长到切割封装的全流程,课堂上的专业术语在此刻有了具象注解。在华耀亿嘉的芯片封装车间里,自动化设备精准完成焊接、测试等工序,展现着现代智造的精密与高效。高科华烨则从产品生产线延伸至宿舍、食堂等生活场景,让实践团成员看到企业“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并重”的发展理念。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不仅参观学习,还积极参与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操作仪器设备,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了专业应用能力,激发了投身科技创新的热情,坚定了为国家半导体产业突破“卡脖子”技术贡献力量的信念。
  此外,实践团成员还与企业技术骨干和行业专家进行了座谈交流,就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趋势、前沿技术及职业发展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8月3日,实践团成员走进长治高新区人才服务中心,在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中,揭开了这片沃土引才、育才、留才的政策密码。从针对性的生活补贴到全方位的发展支持,一系列人才政策映照出长治对科创人才的渴求,让实践团成员对“扎根地方、服务产业”有了更具体的认知。这份来自人才服务中心的实践收获,与此前在企业调研中感知的行业需求形成呼应,为实践团成员未来的职业选择增添了一份“向基层、向产业”的清晰指引。
  此次实践活动,是青年学子知识与技能深度进阶的一次宝贵经历,完美诠释了“致知于行”的校训精神,收获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与实践经验。大家纷纷表示,未来,将以“致知于行”为指引,传承和弘扬太行精神,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与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