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红马甲”仁心向太行
本报记者 刘琴 见习记者 路诗洁
近日,一支由长治医学院10名大学生组建的“早筛π-上消化道健康管理”志愿服务队,身着“红马甲”,走进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26个自然村。在蜿蜒的山路上,队员们背着血压计、提着细胞采集箱、踏着雨后泥泞,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诊室设在百姓炕头。8天时间里,他们服务414名村民,采集252例食管细胞做后续免费早癌筛查,用沾泥带土、仁心仁术的基层实践,写下“厚德精业 济世报国”的青春答卷。
“大爷,您血压有点高,咱先把药吃上,再做筛查。”在黄贝坪村村头的大槐树下,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王雨妍一边为83岁的张大爷测血压,一边耐心叮嘱。为了让“高风险人群”先看病、再筛查,服务队把基础体征监测、用药史调查前置,现场累计指导用药56人次。
在克昌村,一名村民无意间提到“吃过利伐沙班”,工作结束后,队员们立即连夜补充问卷条目,只为让数据更精准。
在窑上村,75岁的李奶奶脊柱严重变形,无法仰头,队员们跪在地上为她调整体位。“医学生不能只会在实验室里看片子,更要在老乡的皱纹里读懂疾苦。”带队老师贾建桃的这句话是队员们最深的体会。
“每完成一次测量、实操,我们都在悄悄长本事。以前觉得‘医者仁心’是课本上的词,现在才知道是老乡手心里传来的温度。”2022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乔建智在日记里写道。
为让更多老人受益,服务队把流调表上的项目问询变成和老乡的家常聊天,把“禁忌症评估表”贴在村委会的墙上,把“食管癌预防手册”发到每一个村民小组。
8天时间里,服务队在26个自然村发放宣传扇子300余把,采集食管细胞252例,填写高危因素流行病学问卷279份,问诊8200余条,预防指导30000余条……一串串数字背后,是长治医学院“早筛π-上消化道健康管理”志愿服务队用脚步丈量出的“民生地图”。
“田间地头讲健康、测数据,才懂‘厚德精业 济世 报国’不是简简单单几个字,是把每一次筛查做细、每一句叮嘱说暖,让青春在守护乡亲安康里扎根生长。”队员赵灵美表示,此次实践印证了队员们出发时喊出的:“把青春写在太行山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