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结艺融合焕新“潮范儿”尽显
本报记者 田璐
近日,集“非遗展示、文创零售、互动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文化空间——全省首个咖啡非遗文创概念店 “肯悦咖啡×山西礼物”亮相太原。在非遗互动环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同结艺瞬间 “栓住”了年轻消费者的心。大家迫不及待地动手制作,将作品视为咖啡与文化交融的独特纪念。
8月11日,大同结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雪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大同结艺一直在不断地‘破圈’创新、跨界融合,因为当下的年轻群体相对注重非遗的个性化和生活化。百年老手艺唯有与现代生活元素融合,才能被年轻人接纳。”
28道工序 盘结民族文化地域特色
盘扣是中国女性智慧与魅力的象征,作为中国传统纽扣的鼻祖,是从古老的“结”发展起来的。盘扣虽小,工序却不简单,要经过浆布、裁量、熨烫、压衬、盘型、填棉、封口等28道工序手作而成,颇为费时。
盘扣种类很多,如蝴蝶扣、琵琶扣、葫芦扣、一字扣、菊花扣、金鱼扣等,无不蕴含着浓郁的民族情趣和吉祥寓意,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杨雪飞告诉记者,在各式各样的盘扣中,就数古老的手工盘扣最为精巧细致。一扣一袢、可开可结,既寓意和谐团结,又代表不离不弃。
大同结艺,起源于北魏时期的传统手工艺,以盘扣为核心载体,融合了契丹、鲜卑等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是见证古代民族融合的“活化石”。2017年,大同结艺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杨雪飞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同结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她还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在这项古老技艺传承和发展的10余年间,通过杨雪飞和其团队的努力,结合大同各个时期特别是北魏文化及石窟文化特点,研发出盘扣饰品、幼儿床品、长寿耳枕三大系列500余种产品,彰显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短板变长项 创国际非遗品牌IP
“非遗到底是什么?”这是杨雪飞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直到2016年,杨雪飞参加了我省举办的第二期非遗研培布艺织造班,课堂上关于“非遗品牌化”“跨界融合”的课程,让她系统地思考了如何让千年结艺突破 “手工艺品”的局限、成为承载地域文化特色IP等问题。
“我把非遗定义成轻奢品。”杨雪飞坦言,“我们有手作技术的传承,有打造百年老店的能力,这是推动传统文化品牌化发展的重要推手。那怎样让非遗成为人们当下的热爱,我们就要把短板变成长项,在产品研发、设计方面贴合年轻人需求,让非遗文创抓住年轻人的情绪价值”。
2019年,杨雪飞创建了大同服饰历史文化博物馆。经过多年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她和团队完成了第一批10余套北魏服饰的复原工作。杨雪飞说,多年的文化探索与市场调研,让她敏锐地察觉到,将大同结艺与北魏服饰进行融合发展,能够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不仅如此,契丹图腾也被运用到大同结艺作品中,将北魏服饰中的“蹀躞带结”转化为时尚腰带,定制出了具有结艺元素的文创产品。
为了展示大同结艺的文化内涵,为大同非遗注入新活力,大同服饰历史文化博物馆还举办了非遗技艺体验主题活动,将历史文化展示、非遗技艺体验与家庭情感培育有机结合,成为大同市推动文旅与非遗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如今,随着山西品牌中华行、丝路行,大同结艺已走出山西、走向全国、迈向世界,大同结艺也被授权为国际非遗品牌IP,飞天创意非遗工坊入选2025年度山西省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实践地典型案例。
双向奔赴 携“青”聚力焕新发展
非遗与青年的双向奔赴,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在大同结艺传承与创新的时代浪潮中,杨雪飞同样注重大同结艺在青年融合、社会文化交流协作等方面的作用。
今年5月,在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大学联合主办的“守艺·传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周年山西省成果展上,大同结艺作品“云冈灵兽纳福系列宫扇”和独具特色的北魏代表性服饰惊艳亮相百年学府。在静态展示与动态走秀相结合的方式中,学子们亲身参与服饰展示,直观感受北魏服饰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搭建起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的情感联结。
8月7日,在“肯悦咖啡×山西礼物”咖啡非遗文创概念店开业当天,00后赵艺茹体验大同结艺作品制作后感慨道:“今天我第一次知道,衣服上的盘扣还能衍生成精致的工艺品、文创产品。希望大同结艺能被更多年轻人看到,并能加入保护、传承非遗的行列中,让这项非遗变得很潮很酷。”
在传承育人方面,杨雪飞非常注重培养非遗传承后备人才,吸引了一批热爱非遗、富有创造力的95后、00后大学生加入非遗文创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团队。同时,常态化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她编写了《大同结艺基础教程》,并走进20余所中小学开设非遗体验课,让孩子们在穿针引线中感受 “一结一世界”的匠心;与大同市第一高级职业中学校共同开发省级课题,让大同结艺课程成为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每周必修课,为学生们开拓了一条就业渠道。同时还积极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云冈学学院、商学院密切合作,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能。
“要让大同结艺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发展下去,必须适应时代发展。”杨雪飞说。除了通过互联网这个广阔的平台,让更多人认识、喜欢大同结艺,她还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AR试穿系统和结艺数字藏品,让大同结艺在科技的加持下,逐步走进年轻人的世界。
从“活态传承”迈向“融合焕新”,大同结艺正一路秉承传统、迈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