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开展实地调研
本报记者 陈彤
近日,天津大学“文焕新生”实践队再次启程,奔赴太原、朔州、大同、临汾四地,秉持“活化即保护,传播即传承”的核心理念,围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开展了为期7天的实地调研。
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队员们沉浸式体验了数字化还原、沉浸空间等多种前沿展示技术,感受到数字化技术为文物带来的全新生命力。“当壁画在光影中流转,我们真切感受到文物的生命感。”实践队负责人黄一诺说,“在这里,文化不再仅仅依附于讲解词或展柜陈设,而是以‘可感知’的方式嵌入我们的记忆,让大家进一步坚定了将技术与文化深度融合的信念。”
走进应县木塔、云冈石窟、小西天和净土寺四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队员们学习了重点文保单位的先进保护经验,探索激光雷达、三维建模等前沿技术与文物保护活化相结合的实践路径。通过实地考察与访谈交流,队员们了解到应用数字化建模技术的不同难点和应对方法,对于古建筑在自然环境中的脆弱性有了更深的感受。“小西天不到200平方米的大雄宝殿内就有千余尊造像,这对精细建模和数字化保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景区文物旅游负责人徐钰评说。
接下来,队员们将持续发挥高校的学术优势和青年力量,深入推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活化的对话与实践,在榫卯之间聆听千年回响,以青年之力回应时代命题,携手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