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8月28日
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焊工班组长王东东

航天工匠用焊花淬炼硬核实力


  本报记者 刘琴 见习记者 路诗洁
  
  “身为航天人,当参与制作的产品随火箭直冲云霄,发射现场传来同事‘一切正常’的远程通报时,那种成就感,远非任何荣誉所能比拟。”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焊工班组长王东东坦言。
  从青涩学徒到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王东东手执焊枪在金属上“绣花”,将一个个精密部件焊接成托举火箭升空的关键结构,在钢铁与焊花交织的车间里,淬炼出航天工匠的硬核实力。
  
  从“单一认知”到“千锤百炼”
  
  2004年,王东东进入长治技师学院,学习焊接专业。彼时的他未曾料到,这个看似“上手容易”的专业,会伴随自己走过二十载春秋,更让他与航天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前半年的理论课结束,首次拿起焊枪时,王东东才发觉,引弧如同在风中划燃火柴般难以驾驭,运条、摆条更是无从下手。但望着身边同学专注的神情,他咬牙将每次练习视作挑战。凭借这股韧劲,他跻身精英班。此后的每个寒暑假,他都在焊工房里重复着上千次起弧、运条的动作。
  2007年,王东东代表山西征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斩获优秀奖。也就是在这次与顶尖选手的交锋中让他看清了差距,更找准了精进方向,让他明白了焊接不只是技术活,更考验心理素质。
  2008年,王东东入职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3年间,他跟随师傅从最基础的部件焊接学起。“与学校单一的焊接学习不同,航天产品制造需要多工种协作,不仅要精进焊接技艺,还得掌握钳工、装配等相关技能。”他说。
  那段日子里,王东东养成了“眼观六路、手随心动”的习惯,仔细观察师傅的每个动作细节,记录下近百个操作要点。扎实的功底让他快速成长,入职两年便升任焊工班组长。
  
  以“绣花功夫”焊牢“航天安全”
  
  作为班组长,遇到复杂活、难干的活,王东东总是率先攻克,再将技术要点、操作难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团队成员,营造了“互助共进”的班组氛围。
  曾有一项特殊材质大直径管路焊接任务,因难度极高被称作“最难啃的硬骨头”。“那项任务批量大、进度紧,产品为特殊材质,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焊接缺陷,以往合格率仅42%。而那次要达到航天I级焊缝标准,需100%射线检测,通过密封、强度等性能试验才算合格。”接手后,王东东深感责任重大。他带领团队改进工艺流程、优化工艺参数,自制改进工装10余套,结合柔性平台进行装配点焊,创新性采用手工钨极氩弧焊打底、焊接专机填充盖面的工艺方法。最终,焊缝探伤一次交验合格率跃升至99.6%,任务提前完成,成功交付。
  此后,王东东和团队又接连承接了多项“棘手”任务,提出跳焊法、多层多道焊法和先里后外焊法;协同团队攻克“有色金属油箱焊后变形控制”“后装压缩车侧板和导轨焊接变形控制”“HG785D高强板R形支耳机器人焊接”等难题;总结出适用于多种操作位置、焊接材料的“TIG焊左右手焊接操作法”。
  
  从“技术骨干”到“育人导师”
  
  2020年8月,以王东东名字命名的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致力于破解产品研制生产瓶颈,钻研行业前沿技艺。作为公司焊接领域唯一的省级工作室,这里既是技术创新的“试验田”,也是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获专利3项,1项创新项目获一院创新成果二等奖,3项获公司“五小”成果优秀奖。累计培养出 “三晋技术能手”17名、“航天技术能手”5名、“一院技术能手”5名、“省国防工办技术能手”20余名、“太行技术状元”1名。
  技能大赛曾是王东东展示技能的舞台,如今,他作为焊接指导教练,带队参加多项赛事屡创佳绩。“每块奖牌背后都是无数次起弧、运条的磨砺。这当中,传承的不仅是技法,更是航天人‘零缺陷’的执着。”王东东说。
  每年5-6月,王东东都会回到母校长治技师学院,为学弟学妹们展示“灯泡上割钢丝”等绝技。望着台下惊叹的眼神,他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这些技能不是炫技,而是日复一日练出的真功夫。”
  从最初对焊接的懵懂认知,到如今成为航天焊接领域的技术骨干;从站在赛场的紧张忐忑,到坐在裁判席的从容淡定;从跟随师傅的学徒,到培养众多能手的导师,王东东的成长轨迹是新时代技能人才形成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