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3月03日
太原市第五十一中学校地理教师李艳

为学生 练就一双“地理眼”

  本报记者 刘丽红
  地理并非中考科目,所以,地理教师当班主任,让家长认可并不容易,但太原市第五十一中学校的地理教师李艳不仅做到了让家长认可,还给很多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的学生告诉她:“李老师,我现在的高中老师没您好。”有一个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回校和学弟学妹交流分享时,更是讲到了李艳让他重新找回学习乐趣的故事。
  引入新闻时事
   在多年的教学中,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学科为“小学科”,用途不大,且知识枯燥乏味。李艳发现,其根源,就是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如何使学生保持渴望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学习热情处于最佳状态呢?李艳认为,地理教学时,需要将地理知识还原,化无形为有形,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领略自然美,陶冶情操;让学生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感悟文明,唤醒内心深处的民族情感。
   李艳认为,作为学生,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应该以积极、好奇的心态了解世界,关注生活,特别是21世纪的接班人,要义不容辞地关注国家的发展变化。祖国发生的焦点时事不但是考察的重点,也是大家了解国情、拓展视野、获得知识的一个途径。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她总是适当地与学生交流时事,发表观点,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新闻的特点在于新、广、时、空,这和地理知识的特点是一致的,因此我在地理教学中,常常运用新闻,突破课本的限制,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基本的人文地理,学会客观看待世界和人生,这也是地理课的目标。”李艳说,新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大量的新闻会涉及到广泛的地理知识,甚至可以说每条新闻都有地理知识,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G20峰会等。
   “身处在一个信息快速传递的时代,站在时代前沿的我们,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创新教学,将其融入地理课堂教学。”李艳说,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巧用旅游记录
   要站在时代的前沿,自己必须懂得多,会的多,所以李艳时刻不忘学习。每次参加比赛,她都会精心准备,先后在市、区作过多次交流观摩课。
   为了使地理课上得更加生动有趣,参加工作以来,李艳几乎每年暑假都会外出旅游。每到一处风景名胜地,除了领略其秀美的风光外,她会特别留心当地的地形、气候、民俗风情等。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回校后与学生分享,让孩子们爱上地理。
   李艳把自己看到的、记录下来的反馈到地理课上,学生们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温差大”,拉萨为什么被称为“日光城”,四川盆地为什么被称为“天府之国”,为什么说“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作为一名地理老师,李艳已练就了一双“地理眼”。她能感觉到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丽的风景,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在她的地理课堂上,学生能学到许多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也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理念。
   “在专业成长过程中,要通过读书来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同时也要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阅读生活这本大书,以此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让书香提升自己的品位,强化自己的人格魅力。”李艳说,“个人有了专业发展的心理期许,就能不断获得职业幸福感,慢慢地,每个教师都能成长。通过我个人的成长之路,我认为,只要能做到上好每一节课,上出精品课,就能站稳讲台,铺平专业成长之路。但要想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还必须沉下心多读书,多反思,多搞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