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4月14日
“接姑姑迎娘娘”

4000年走亲在继续

  本报记者钟如杰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洪洞走亲习俗活动区域跨越临汾市洪洞县、尧都区两县区内的甘亭、吴村、辛村、龙马、万安五个乡镇,涉及二十余个村庄,穿越汾河东西两岸,影响范围甚广。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二,在临汾市洪洞县甘亭镇羊獬村的唐尧故园里,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聚集在此,等待传承了4000多年的走亲祭祀仪式。
  尧王嫁女
   “接姑姑迎娘娘”走亲习俗活动分为两个时间节点:农历三月三,娘家羊獬人接二位姑姑回娘家;农历四月二十八,两位姑姑为尧王祝寿之后,婆家历山人迎娘娘回驾。
   这项民间自发组织的民俗活动至今已延续四千多年,是古老尧舜文化的缩影,堪称世界上最古老、最生动的民俗“活化石”。2008年,“‘接姑姑迎娘娘’走亲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说舜耕历山,至贤至孝,深受当地人爱戴。尧王通过多次明察暗访,便将娥皇、女英二女妻舜,实现帝位禅让。尧王在行宫羊獬村(古称周府村)嫁二女,从此甘亭镇羊獬与相隔70余里的万安镇历山结下姻亲,羊獬人叫娥皇、女英为姑姑,历山和周边村的人称二位为娘娘。娥皇、女英关心民间疾苦,平易近人,深受百姓称赞,每次住娘家、回婆家,两地百姓都争相迎送。
   虽然这些只为传说,国内叫“历山”的地方也有多处,但当地人一直都认为“舜耕历山”故事就发生在洪洞。
  起驾接亲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二,在羊獬村唐尧故园内都是人山人海,村民们上香祈福,社首们则在英皇双凤殿内的姑姑神像前祭祀请香,然后绕行到唐尧故园内的尧王寝殿焚香辞行。随着一声号令,启程仪式开始,接亲队伍按照规制整好,由羊獬总社社首诵读“启行令”,随后三声号炮,总社社首大声唱道:“起——鸾!”园内立即锣鼓齐鸣,长长的接亲队伍也随即起身,几名精壮稳重的汉子抬起姑姑的鸾驾,绕道尧王殿前辞行后,长达几百米的仪仗队开始向园外移动。
   走在最前面的是礼炮号炮队伍,负责在经过十字路口、村落、桥洞、河流时鸣炮警示;随后是几面各由两人抬着的开道大锣,沿途敲击;再往后则是一名汉子扛着“羊獬总社”的大旗及十多人组成的彩旗队;紧随其后的则是威风锣鼓队,沿途不停地敲打着威风锣鼓。姑姑的鸾驾走在最后,驾前为仪仗队,人们手持龙凤日月牌,金瓜、钺斧、朝天蹬、金锤、银锤、铜锤,负责护卫娘娘的鸾驾,鸾驾后有龙凤扇、万民伞、食盒,队伍最后则为浩浩荡荡的随行群众车队。
   队伍行到村口将军庙,由羊獬村南社社首焚香祭拜,祭拜完毕后,接亲队伍登车出发,来到屯里古汾河渡口,接亲队伍下车祭河神,然后继续西行,经屯里、洪堡到北马驹村,在北马驹村娘娘庙进香祭拜,北马驹村威风锣鼓队敲锣打鼓到村口迎接,两路人马到娘娘庙前齐奏鼓乐,祭拜完毕后,北马驹村锣鼓队再将接亲队伍送到村口启程。
   穿过沿途村落时,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摆放桌椅香案,置办茶水、点心,让接亲人员随意食用。只要建有娘娘庙的村,必定组织锣鼓队伍到村口迎接,在娘娘庙祭拜后,再将接亲队伍送到村口。羊獬接亲队伍来到西桥村时,村里已经在村南设好香案焚香接亲,锣鼓队也已经敲起锣鼓,两队人马融为一体,共同奏起古威风锣鼓曲牌“笑回乡”。
  到达历山
   送亲队伍在经过兰家节村祭祀后,接亲队伍经过一天的辗转奔波,终于来到了娥皇、女英两位娘娘的婆家历山。在距离历山娘娘庙约一里远的地方,历山社首组织的接亲队伍已在此列队迎接,双方队伍汇合后,开始尽情敲锣打鼓庆贺,“接姑姑迎娘娘”活动第一天的高潮也随之掀起。
   队伍行到历山娘娘庙前的五龙壁处,双方开始大斗威风锣鼓,双方锣鼓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汗流浃背,锣鼓越敲越精神。娘娘庙前有台阶,每上5个台阶,双方锣鼓队各敲一个锣鼓的曲牌,围观人群也随着锣鼓队的鼓乐鼓掌、欢呼,喝彩声不断,不时有技痒的群众跳进锣鼓队伍,抢过鼓槌大显身手。
   人群在双方社首的带领下,进入历山庙宇群,社首等人先到舜王殿,再到尧王殿,最后到大殿娘娘殿上香祭祀,此时第一天的活动结束。历山负责接待的社首请来自羊獬村的“亲戚”们回家吃饭、住宿。
   每年到三月三、四月二十八这两个节日,两地参加迎送的人不下千人,规模之宏大实属罕见。尤其是在节日到来的前几天,两地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屋、拆洗被褥、杀猪宰羊,准备好佳肴美酒接待亲戚。到节日当天,两地更是旌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声响彻云霄。两位娘娘离开后,两地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那就是集会唱戏五到七天。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李典平

/5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