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9月07日
《时代华章·首届山西艺术节美术作品展》解读

国画《萧萧》关注生活源泉

  本报记者 王丽娟
   在首届山西艺术节美术作品展上,山西画院青年画家张瑞文创作的纸本水墨画《萧萧》再次获奖。9月6日,张瑞文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并以原创的思维解读画作。
   《萧萧》是一幅以芦苇为题材的国画作品,张瑞文以其平凡而真实的情感,创作出了有别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中芦苇的意象。
   “芦苇在它本身生命终结之时,达到一生最辉煌绚烂的精神状态:雪白如霜、圣洁无比……这种状态甚至高出于人。我以为它有如仙似道般的风骨,随着繁华落尽,它的下一代四处播散,真正达到生命的高潮。遥想来年,子孙遍野。但凡生命,都无比神圣。尤其身处贫瘠荒凉之地则更需非凡的坚韧。生活在西北地区的人和这里的其他生物一样,看似平淡无闻,实则可歌可泣。今为老家屋后芦苇造像,以寄树碑立传之愿。”这是张瑞文的创作感言。
   “当时,是带着创作之初的冲动,以及创作完成之后如释重负般的满足感,写的这些文字。现在读来,仍能让自己感动。这也是我到目前为止,仍然在关注的生活源泉和一直在坚持的创作方向。”张瑞文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
   其实,芦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植物,在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中也很常见,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个题材容易引起观众对文学艺术形式中芦苇的联想。更重要的是,他用北方黄土高原旱生的芦苇,来象征西北贫瘠荒凉之地上,老百姓的生存不易和他们坚韧的生命力,以及不被关注重视,却自我完善坚持的可歌可泣。
   芦苇在干枯的时候,最美,这是它一生中最辉煌绚烂的时刻,就像人老到仙风道骨的状态,是繁华落尽前的辉煌。这个时候,它在阳光下就显得特别圣洁无比。仙风道骨的感觉就更加强烈。一阵清风吹过,芦苇的孩子们纷纷扬扬地离开了母体,去远处生根成长,开始下一轮循环。而他们的母亲在孩子们都离开后,才会倒伏、被积雪掩埋、化为泥土……
   在创作上,他的画作更关注百姓生活。在技法上,他坚持生宣水墨留白,一点白粉都不用。这一点与常规的直接画法反着来,极具创新性。而一般都是画具体物像,把背景空白。现在,他要画的是背景,把具体物像空出来留白。这种技法难度很大,需要很小心翼翼地慢慢“显影”。
   这幅画的创作长达半年之久。张瑞文说,在创作时,必须一直保持最初的创作冲动。为了避免消耗冲动和新鲜感,他谢绝了一切社交。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创作。他要让自己一直在一个状态中而没有分心。
   “现在想来,这样的创作过程是很锻炼人的。”张瑞文如是说。
   《萧萧》以其平凡的、不被大众所关注的芦苇作为画作主体,就像是生活中的普通大众一样,它所展现的是最普通平凡的生活,它们在生命的轮回中,一代又一代地更替,但仍然保持着生活最朴质与根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