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9月07日

晋城“非遗”艺人文化周上秀绝活

  本报记者 王薇
   戏曲头盔、潞绸被子、高平剪纸……自从晋城文化艺术周活动开幕后,晋城的传统工艺组团亮相太原美术馆。9月6日,记者在展厅内看到,几位晋城“非遗”传承人来到现场,向大家展示起了刺绣、剪纸、布贴等民间技艺。
  吸引大家走进高平
   在高平绣活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多取花卉、瓜果、虫鱼、蝴蝶、吉祥鸟和瑞兽等自然形象为题材,如“双龙戏珠”、“凤穿牡丹”、“贵子折莲”、“鱼戏莲”,另外,它还能将 《三娘教子》、《白蛇传》、《转云山》、《杨家将》等传统戏剧中的场景作为表现内容。
   当天,高平绣活的省级“非遗”传人赵翠林来到现场,展示了绝活。据了解,赵翠林从小跟着母亲剪纸。之后,她学习简单的绣法,逐渐将它发展成了自己的专长,18岁那年,赵翠林开始走出山西,学习苏绣、广绣,多家技法了然于心。
   晋城文化艺术周期间,赵翠林拿出了各种如意锁、长命锁、虎头葫芦,她的头上还别着一枚手绣的发卡,特别精巧细致,十分引人注意,过路人问能否出售,她笑着摆了摆手。
   谈起高平绣活技艺,赵翠林打开了话匣子,她说:“一个作品里可以运用‘布贴绣’、‘打褙绣’等,‘打褙绣’是我们当地人的叫法,专业人士称它为‘硬质秀’,就是绣鞋垫那样一层层地绣,它的图案既夸张又漂亮。”赵翠林打了个比方,同样是绣一条鱼,南方人会把它绣得非常逼真,而北方人会把鱼的两只眼睛都绣到一面去。
   据介绍,高平绣活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那时的人们到处种植桑麻,带动了刺绣的发展,如今,这一技艺面临着衰落、失传,赵翠林希望能通过这次文化周,吸引人们走进高平,了解当地的文化。
  带来新奇布贴玩偶
   家住陵川县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孙军伟最感兴趣的便是逛布市,哪怕是不做布贴,他也会挑上一堆布料,以备不时之需。
   陵川的布贴画在民间流传久远,太行山一带尤其盛行,明清时,平民百姓会用布贴装饰布兜、烟袋、衣服圆襟等,造型多为花鸟鱼虫、吉祥图案。
   孙军伟是陵川布贴的第四代传人,他的姥姥是当地有名的裁缝,母亲就是跟着姥姥学会的做布贴,并很快承包了家里的裁缝活。孙军伟毕业后,在县城开了一家布料店,向母亲请教起了制作布贴的方法,并外出学习、到展览馆参观,逐渐掌握了这门手艺。
   晋城文化艺术周开展期间,孙军伟带来了不少新奇的小玩意,不但有供大人当挂件的装饰品,还有孩子们喜爱的布贴玩偶。圆桌上的磁盘里,“盛开”着一大朵一大朵的牡丹、秋菊,花瓣、叶子里塞满了填充棉,摸起来柔软光滑。
   “做盘饰一般用两天时间,而做‘富贵吉祥’、‘雄鹰展翅’这类大的作品就费事一些了,比方说孔雀,我要贴25层布,用了一年的时间,而这个鹰就别提了,要贴45层布才能把它的形象塑造好。”孙军伟说。

laudebot@anthrop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