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11月02日

晋城有个羊头山这里可是炎帝故里

  本报记者 田璐
    晋城高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丰厚,历史渊源流长。地处高平市神农镇的羊头山一带,到处留下了炎帝神农氏创造原始文化的遗址、遗迹。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许多神奇美妙的故事传说,诞生了独特厚重的炎帝文化。伴随着现存的深沉而丰厚的炎帝文化遗存,这里也成为了得天独厚的旅游之地。
  炎帝故里
   羊头山位于山西晋城高平市北的神农镇,海拔2000米,危峰秀拔,势凌霄汉,因山之巅有羊头状巨石而得名。据史料考证,炎帝姓姜,姜表示其部落是以羊为图腾的母系氏族,加上山颠北魏石刻的底座状如羊头,故名羊头山。
   五千多年前,这里是姜姓的祖源之地,即炎帝神农氏之故里。羊头山是神农氏传说的中心地带,传说这里是炎帝神农氏得嘉谷定律度的地方。而山顶上的巨石仿佛是天外来物,高2米、宽2米、长近3米,羊头冲向东南方,羊身上驮着北魏四面造像塔,四周刻有佛龛。每当人们到达山顶后,都会摸一下羊头,祈求好运。
   登上羊头山顶,西眺发鸠山,“精卫填海”的凄美故事就产生在那里;身边的北魏石塔,则造型浑厚拙朴,历千年风雨的剥蚀而岿然屹立。石塔塔基是就地施材,用整块砂岩雕凿的一只羊。它面南而卧,绵憨安详。
   据当地人讲,羊头朝高平,它叫声为“咩”,所以高平人就说:“咩们高平吃十大碗……”而羊尾北对长子,羊就是吃在高平,屙在长子,因此长子人话音为:“屙们长子炒饼……”听者往往会心一笑。
  远古遗迹
   羊头山现存有大量历史古迹遗址,如神农城、炎帝陵、清化寺、神农井、五谷畦、和北魏石窟等。
   神农城庙宇虽然不存,但基石或柱子尚可见到,因神农尝五谷而形成的天下名区。
   2003年,随着一块记载着神农遗迹的古碑被发现,炎帝神农的活动遗迹在羊头山上也愈见明了。
   据北魏《风土记》载:“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泉,山有古城遗址,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禾处。”远古时期之 “城”,不同于现代城郭概念,也离古代宫殿相去甚远。此处神农城不过是相对集中,比较高大的“房屋”而已。
   经数千年风雨剥蚀,神农城早已坍塌,只留下几根斑驳残柱和几段碎裂的石阶,供人们展开想象,抒发旷古幽情。
  炎帝陵墓
   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处的庄里村,山川秀丽,风景优美。西望羊头山,巍然挺拔,南眺丹河谷地,云蒸霞蔚。晋长二级公路,由南而北,像一条美丽的玉带,系在炎帝陵区之内。小东仓河涓涓地在脚下流淌,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就长眠于此。
   位于庄里村的炎帝陵,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农业之神炎帝的陵墓,俗称“皇坟”。
   陵后的五谷庙是祭祀炎帝的地方。该庙坐北面南,建筑规模宏大,周有城墙,分为上下两院,在其中轴线上,分列为舞台、献台、山门、南道、正殿。原来庙院内碑石林立,约有四五十通碑,现仅存正殿五间、东西厢房十几间。东厢房后墙上,有“炎帝陵”石碑一通,是明万历三十九年(1161)申道统所立。石碑后面有一个甬道(现已封住),可通墓穴,墓内有盏万年灯,常年不熄。
   对于炎帝,当地也有许多传说:有一天,炎帝为救部下性命上山采药,中毒70次,肚子疼痛难忍,不能骑马,只好让人抬着走,于是此处被称“换马村”。走了一段路,炎帝不省人事,众人不住呼唤,炎帝不应,因此又得名“不应村”,后来演变为“北营村”。
   炎帝死后,他的坐骑在北营东边岭上不吃不喝,长夜悲鸣,狂奔乱跳,于是此岭便叫“跑马岭”。众人将炎帝尸体抬在一个山沟里,后人将此沟叫做 “卧龙湾”。炎帝装殓之地就称为“装殓村”,也就是现在的庄里村。
   历朝历代岁岁祭祀,形成了以炎帝陵为中心的庙、祠、宫等一系列独特的炎帝文化建筑群落。
  “搬寺”传说
   羊头山上的清化寺,有上、中、下之分。自建成后,在北魏时期,叫做定国寺。北齐又改名为宏福寺,隋末寺庙荒废,直到唐代才得以重建,这才改名为清化寺,并立《重修清化寺碑记》,记载炎帝在羊头山尝百草播五谷的劳作和生活情况。
   中清化寺又名六名寺,位于羊头山山脚中段,相传建于唐贞观六年(623年),由上下两院组成。上院有正殿五间,已坍塌,砖墙、石柱犹存。院中有一水池,名莲花池。下院巨石上刻一“空”字,为该寺院的明显标志。
   据说,中清化寺是于一夜间由上清化寺搬来的。“搬寺”那一夜,周围七村,凡有牲畜的人家都曾梦见有人借牲畜使用。第二天一早发现各家的牲畜大汗淋漓,上山一看,清化寺已被搬到了中清化寺所在的位置。
  石窟造像
   中国石窟艺术蔚为大观,羊头山石窟虽不能与云冈、敦煌、龙门等地的石窟相比肩,但其同样弥漫着一种神秘、庄重的气息,令人心生敬畏。
   羊头山石窟,不同于云冈石窟那样,把整个山体作为一个雕琢背景的鸿篇巨制,而是选择山间一小块一小块的石头去建造。有的在山巅,有的在山腰;有的为窟,有的成龛。
   羊头山现存石窟9个,其中包括四十余洞窟和多处摩崖造像,总计造像至少在万躯以上,因此羊头山又有 “万佛洞”之称。
   据了解,羊头山石窟的具体开凿年代,专家考证后认为大致可分为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至二十年间(486—496年)、北魏晚期(约516—534年)、北齐至隋时期 (550—618年)、唐中期四个时期。其中第二期北魏晚期,是羊头山开凿洞窟的高潮期。
   1号窟凿于唐玄宗时期(713—755年)。不远处的2号窟,凿于隋唐时期的石窟,佛和菩萨均体态丰腴。有趣的是,菩萨还出现提胯扭臀的姿势。
   再往山上前行,石窟的佛像面相变得清瘦起来,这就是羊头山上的北魏石窟群。规模最大的当数5号窟,开凿于一块东西长的巨石之上。整块巨石上遍布小龛,开凿者见缝插针,不放过一块空余地方,这种雕凿手法就是羊头山石窟的特点。
   7号窟也叫千佛洞。洞内没有主尊佛,遍雕小佛有1680尊,因而得名千佛洞。千佛洞是由两块巨石并在一起组成的,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手艺。
   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如今,散布在南面山坡上的石窟、佛塔及清化寺遗迹,即证明了当年香火的旺盛。这些建造于北魏至隋唐年间的佛教遗物,奠定了羊头山在佛教文化传播和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堪称晋城独一无二的国之瑰宝。2006年,这座石窟群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炎帝神农氏在羊头山居住了相当长的时间,在此筑城居住,遴选良种,制作农具,传授耕作技能,教人种植,还遍尝百草,解民疾患。
   现如今,人们穿行与羊头山的丛林中间,犹如踱步于艺术长廊,循着山间小道可以慢慢欣赏这里的古迹遗存。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pplication/j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