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04月16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大学生回乡创业做起“牛司令”

    人物:31岁张伟伟
   标签:吕梁市团市委兼职副书记,离石区陈家塔村党支部副书记
   致富秘籍:成立养牛合作社,建立绿色养殖系统,集中村民散户进行规模化养殖,两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获得吕梁团市委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本报记者 王薇
   2015年年底,家住离石区吴城镇陈家塔村的张伟伟瞒着家人,放弃城市工作的机会,回乡探索起了养牛之路。
   回乡后,张伟伟在当地成立了一个合作社,搭建了两个牛棚,修建了储草池。如今,两年多过去了,合作社收入达到30多万。他说,有信心让自家先脱贫,然后再带着大伙儿脱贫。
  回乡创业
      在大伙的眼中,1987年出生的张伟伟是个能吃苦、求知欲强的孩子。家里有兄妹三人,他身为长子一直刻苦学习。初中毕业后,他考取了吕梁市贺昌中学。此后张伟伟一路求学,在忻州师范学院就读。大学毕业后,张伟伟觉得应该利用自己所学,为家乡做点什么。
   陈家塔村常年偏少雨水,偶尔遇到雨水充足时,庄稼则会在一夜之间泡烂在地里。显然,种地不是村里致富的出路。
   在当地,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牛,只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规模。张伟伟记得,自打他上学起家里便开始养牛,从一头养到了三五头,最多时养到过十头。每次放学回家,他都要帮忙喂牛。“当时我家一年能卖出去几个牛犊,一头能赚四五千元。”张伟伟说,于是他决定做做“牛生意”。
   2015年8月,张伟伟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
   2015年8月到2016年3月,张伟伟背上行囊,先后考察文水、方山、岚县、忻州、张家口等地,参观了众多养牛场和牲畜交易市场。尤其是文水的上千头牛养殖场,令他大开眼界。
   “我们村一般只给牛喂玉米秸秆,人家喂得是青饲料,精料里面加入豆粕、麸皮、小苏打、食盐,营养价值极高!”张伟伟说。
   “取经”归来,张伟伟流转了村里贫苦户100多亩土地,种植青贮玉米,做青贮饲料,精料中按比例科学配比,牛吃了长得挺不错。
  绿色养殖
      合作社刚成立,张伟伟就从方山买了46头母牛。第一年,他损失了5头牛犊,两头是从山上跌落,另3头甚至没有活着出生。暂时的挫折,没有让张伟伟气馁。后来,他渐渐算准了母牛临盆的时间,每次提前准备,第二年,再没有一头牛犊发生意外。
   他经常外出考察,学习现代科学养牛技术、品种及饲料的配比情况。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他还创新了养牛方式,种植青贮玉米秸秆,通过牛拉粪、粪还田、田种草、草喂牛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大大减少了环境放牧承载能力,同时也减少了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从成立合作社至今,张伟伟已修建两个牛棚,耗资150万元左右,面积有900平米,能容纳200头牛。
   记者在现场看到,牛棚内的地面很干净,不见一粒牛粪。第一座盖起来的牛棚,两条食槽隔开两侧的牛群。由于吴城气候较冷,张伟伟原本怕牛到了冬天挨冻,加了双层玻璃,却不知牛哈气的热量本身就很高。所以张伟伟修建的第二个牛棚四面通风,通透明亮,中间有一条长长的走道,可供送草料车行走。
  创立品牌
      张伟伟是村里唯一一位建厂养牛的青年。他说服村民将每家的牛集中到一起,进行大规模化养殖。随着养殖经验的丰富,张伟伟还学会了帮牛诊断。别人琢磨不透的病症,他能够对症下药。
   养牛无非“一养二杀三吃”,特别是西餐对牛肉的需求量极大,如果做成响当当的品牌牛肉,那么生意一定会更好。今年,张伟伟注册了商标,并开始请人制作网站。他希望能够亲自屠宰牲畜,将来把肉卖个好价钱。
   在创业的同时,张伟伟也是村里的积极向上青年。去年10月,他参加吕梁团市委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荣获“泰化杯”第三届“创青春”吕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
   去年11月,他当选为陈家塔村党支部副书记。他自己垫资,为村集体修建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便民服务中心等。除此之外,他还是吕梁市团市委兼职副书记。
   他计划在十年之内建立一家大型农牧企业,引导家乡人共同富裕,为青年创业者做出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