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05月04日

人固有一死 仁者定当重于泰山

  卫方正,山西省著名青年学者,国学教育专家。山西青年报总编助理、山西文瀛书院院长、山西国学大讲堂教授、山西孔子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山西当代儒学研究会理事、太原美学研究会理事、山西书法家协会会员、中镇诗社社员、山西青年报《弟子规》讲师团首席讲师。
   自幼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寒暑不辍,泛滥百家。平生以打通古今,经世致用为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尽一个中国读书人的义务。2007年创办山西文瀛书院,先后开设《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古文观止》《史记》《千字文》、说文解字、国文写作等多种课程。近年来致力于青少年通才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已取得显著成果。
  卫方正《论语》解读之三百四十一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注释:
   霸:《白虎通》:“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职,会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义,故圣人与之,非明王之法不张。霸犹迫也,把也,迫胁诸侯,把持其政。”
   微:无,没有。
   被发左衽:被,同“披”,披散而不结。衽,衣襟。“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之俗。  谅:遵守信用。这里指小节小信。
   自经:上吊自杀。
   渎:小沟渠。
  本章仍为讨论管仲。《论语》之中,往往将相同或相关的话题集中在一起,这是《论语》的基本编辑思路之一。
   子贡的问题,与其说是问题,不如说是直接的论断:“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马上反驳:“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如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在别的章节中,孔子也曾批评管仲的不是之处。但总的来说,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保卫了当时先进的中原文化,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孔子对管仲的这几句评论,令人想起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对管仲,孔子更看重其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而不是斤斤计较于人品高低。而程颐等宋儒论仁,是承袭了孟子的思想,只盯着心性,离圣人差了关键的一截。此间差别,关系甚大,诚不可不辨。
  闲话:
   孔子在这里说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发型和服装往往代表着文明的性质。古来有 “衣冠制度”之说,是有道理的。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中原沦亡于少数民族政权。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自洛阳南渡,在建康定都,史称东晋。因南迁之人皆在服装上代表着中华文明正统,故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其后,又有类似的两次,即“安史之乱,衣冠南渡”、“靖康之乱,衣冠南渡”。
   北宋初期,曹彬灭南唐,南唐旧臣徐铉随李后主归宋,亦被授以官职。当时天下初定,受五代乱世影响,中原人的服装帽靴有很多胡服尤其是契丹服装的样子。朝廷为避免增加百姓负担,尚未下令革除服饰中的胡俗。所以,“衣冠许从其便”,有个过渡期。但徐铉恪守士大夫的传统,宁可受冻,也决不着胡服,最后竟因冻病而殒命!
   北宋亡于金国之后,北方遗民一度也穿宋朝服装,即束发右衽,金人下令,“既归本朝,宜同风俗”,所有金占领区的民众,必须“削发易服”,否则,“即是犹怀旧国,当正典刑”。一时间,“生灵无辜被害,莫可胜纪。”当时布料迅速涨价,百姓置办不起衣料者,“坐困于家,皆不敢出”。更有甚者,连前代古人的服装也要换成左衽。出使金国的南宋官员见金人塑的孔子像、刘秀像都改成了左衽。
   元朝虽管制狠戾,但对服装“依俗而治”,并无强行规定。可偏有许多人为了取媚于当朝,自动变为胡服。“人间岁月初周甲,天下衣冠久化夷”。因此,明朝取代元朝后,朱元璋对统一天下服装,下了很大的功夫,并亲自抓这项工作,“于是百有余年胡俗,悉复中国之旧矣。”
   至于清军入关之后,下令剃发易服,竟因此酿成“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骇人听闻的千古惨案,更是将“衣冠”与“制度”的关系展示得淋漓尽致。
   朝鲜李朝,作为明朝的藩属国,衣冠皆依明制。明亡后,其使者来朝见清朝,仍不改衣冠。他们在日记中嘲笑清朝的汉人官员:“使者遥寻秦地界,夷人惊怪汉衣冠。”他们发现,戏台上的服装皆依明制,于是写诗讽刺:“中华礼乐非前时,三代威仪尽在斯。”明清两代,出使北京的李朝官员,喜欢写日记,他们讲到明谓天壤之别。
   近代以来,西风烈烈东来。交领右衽的汉族衣冠一度如清朝一般,只出现于戏台上、书本中。所幸十余年来,在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的带领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着汉服,行汉礼,形成越来越大的影响。
   最后,强调一句,这里说衣冠制度,只是心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而绝非狭隘的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