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05月23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小山村焕发生机整村摘掉“穷帽”

  人物:33岁韩鹏翔
   标签:文水县凤城镇河底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
   致富秘籍:主动请缨兼任河底村党支部书记,解决了该村党组织一直无“领头雁”的局面;健全了“两议会”机构,落实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依托产业扶贫政策,为全村16户23名贫困人口全部申请了扶贫贷款,与3个农业合作社成功对接。
  
  本报记者 赵伟
   从文水县城驱车,向西部山区驶去,一路颠簸,石山环绕,行至约8.5公里处,坐落着一座名为河底村的小山村。全村仅51户86人,贫困户16户23人。多年来,贫瘠的土地、恶劣的生存环境致使多数村民已搬离村子,只有零星几户老人长年在此居住。在第一书记韩鹏翔驻村以后,这个基础薄弱、组织瘫痪的贫困村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现状比较“残酷”
    2015年9月,受文水县公安局委派,33岁的韩鹏翔担任起凤城镇河底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
   说起当时被推荐的感受,韩鹏翔坦言,“心里没底”。
   “因为没有在乡镇基层工作的经验,突然要到一个行政村担任书记,直接面对群众做第一线的工作。”韩鹏翔多少有些无措。
   来到村子,韩鹏翔才真切到感受到,贫困村的现状比他想象中的还要“残酷”。
   河底村由河底、前庄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耕地2000余亩,多为丘陵地、梯田地。村内无厂矿企业,村民经济收入十分微薄,主要靠务农和外出务工。
   不仅如此,村内基础设施建设陈旧匮乏,是当时全镇唯一村内不通公路的行政村;村内自来水管管线老化,漏水严重,不能全天供水,只能隔日定时供水;农田进水沟淤积严重,影响农田灌溉。恶劣的生存环境,一度使原本就为数不多的村民选择搬离。且该村无党支部书记,党组织活动又一直处于瘫痪状态。
   一系列的问题,让初来上任的韩鹏翔有些力不从心。不过,他并未气馁,而是针对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向上级单位领导反映,一方面梳理分析,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在他看来,只有把党建工作、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作为工作突破口,来开展帮扶工作,帮扶思想才能深入人心。
  制定脱贫规划
    在县委和凤城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韩鹏翔兼任河底村党支部书记,解决了该村党组织一直无“领头雁”的局面;同时,组织村民以户推选产生了4名村民代表,通过党员会议推选产生3名党员代表,健全了“两议会”机构,落实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去年10月,韩鹏翔先行垫资四万余元,改建了村党支部及党员活动室,村里终于有了个像样的办公场所。到任后的韩鹏翔,迅速进入角色,深入贫困户家中逐户走访调研,了解家庭情况,分析致贫原因,并做重点记录。随后,他又向贫困户制作并发放便民联系卡、惠民政策明白卡、贫困户登记簿,坚持一月定期回访,了解贫困户动态。针对该村贫困户大多为年老体弱及病残人士的特点,他吃透政策精神,制定了精准可行的脱贫规划。
   一方面,依托文水县产业扶贫政策,韩鹏翔积极争取,为全村16户23名贫困人口全部申请了扶贫贷款,并与3个农业合作社成功对接。“2016年合作社人均分红资金2452元,2017年合作社人均分红资金2400元,并每户发放400元分红。加上社会保障兜底等收入,现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稳定超过国定扶贫标准。”韩鹏翔说,去年河底村已成功摘帽。
   同时,他为贫困户全部购买大病救助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实现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并为6户需要危房改造的贫困户申请了改造项目资金,全部完成改造,住房安全全部达标。
  拓宽增收渠道
    根据贫困村退出标准,结合村里多为丘陵地、梯田地特点,针对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不高、比例不大的问题,韩鹏翔先行筹集资金2.8万元平整出一块约7.4亩的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多方努力,促成村委与养猪投资商达成用地合作意向,为实现村集体收入“破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村内300余亩丘陵地因道路不通,已荒废多年。为此,他组织召开了两委会,通过“一事一议”制度积极申报专项扶贫资金,现已基本修通了通往山体的道路;修复了人畜蓄水池,保证了人畜饮水且全部符合安全饮水标准。
   对韩鹏翔而言,河底村贫困户虽然已全部脱贫,但村里张来巧、任士恭、段水仙三位孤寡老人一直是他内心的牵挂。三位老人平均年龄75岁,膝下并无子嗣。
   2018年大年三十,韩鹏翔想到独自过年的老人们,更加挂念。他想给三位老人不一样的温暖。
   那天,他和工作队员们为老人们贴好了春联,送上米面油等慰问品,并且陪老人们吃了年夜饭。看到老人们吃得特别香,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韩鹏翔内心无比自豪。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董元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