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07月20日
大学生暑期调研

“后申遗时代”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

  被称为中国戏曲 “活化石”的辰河戏为何江河日下?怀化地方戏曲以何种姿态生存?在7月14号返程的路上,长沙理工大学暑期实践调研团的成员们,就此次怀化调研展开激烈的讨论。
  传承人出现断层
   怀化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地方戏曲剧种多样,其中辰河目连戏、辰河高腔、阳戏,在怀化地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阳戏还曾吸引周边五省的观众前来观看……过去,这些小剧种曾在民间盛演不衰,如今却日渐消亡。
   “时代变了,年轻人不爱看戏了,观众与演员大量流失。辰河目连戏如何活在舞台上,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溆浦县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主任周建斌主任感慨。该剧团六个在编的戏剧演员中,只有三个能成熟演出,另外几人还需时间指导和排练,才能上台表演,尚不能即兴演出。
   调研期间,成员们在低庄镇观看了民间草台班的辰河戏表演。
   舞台上,几位身着戏服的老艺人正在表演辰河高腔剧目《大保国》,台下除了调研团队的年轻身影,剩下的全是老人。
   长达三小时的表演结束后,早已被汗水浸透的演员们,回到后台卸妆,唯一的一间更衣室里墙体剥落,歪斜的横梁抬头可见。剧团老艺人向金月无奈表示:“从小喜欢唱戏,家里人也支持,所以坚持到现在。但我不支持我的孩子也唱戏,没什么奔头。”
   在与辰溪县辰河高腔剧团的交流中,调研团了解到,剧团成员张秀娥,家族五代都是辰河高腔艺人。其子从小学剧,如今到了成家年龄,迫于生计,不得不离开戏曲舞台,提起儿子她一度落泪。
   “百年戏曲百年路,百年精神靠传承”。怀化市阳戏剧团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晓禾阳戏团副团长丁丽芬表示担忧,该剧团演员平均年龄40岁,多为没受过专业训练的艺人。阳戏目前也处于青黄不接、传承人断层的阶段。
  多方合作助力非遗
   戏曲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它的生命在于传承与创新。目前,为了让怀化地方戏曲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更好的保护与传承,社会各界做了多种努力。
   近年来,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溆浦县委、县政府启动抢救性保护工作,成立了溆浦县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今年该中心与溆浦县职业中专联合办学,组建辰河戏非遗班。年近80岁的向克群、张冬霞夫妇作为非遗班30名学员的唱腔课老师,他们表示,30名“00后”学员身上背负的,是这个剧种最后的希望。
   中方县晓禾阳戏团团长梁厚芳,她与丁丽芬这对 “姐妹花团长”,既拥有精湛的阳戏表演技艺又有崇高的艺德,退休后,仍为剧团培育后辈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此次调研指导老师,湖南省政府参事、长沙理工大学成松柳教授建议,以政府支持,依托师范和职业学校,开办戏曲专业人才培训班,解决演员奇缺的问题;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民间剧团,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结合旅游开发,选择最有地方特色的人物与历史,打造精品剧本。
   团队指导老师,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培训基地首席专家郑劭荣教授表示,接下来中宣部重大项目《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子项目《湖南民间小戏卷》中,将开展对阳戏历史和剧本的整理与研究。
   该调研团队目前正与长沙市雨花区非遗馆取得合作,并将推荐与策划怀化地方戏在该馆展演。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拟在怀化地方戏传承保护单位建立实践工作站,助力当地非遗保护。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