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1月13日
书评

不能忘却的一种城市记忆

  ◆吴欢章
   书名:《工人新村:上海的另一种叙事记忆》
   作者:管新生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城市记忆是一种历史矿藏,积累着众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发掘出来可以成为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精神财富。上海开埠以来,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城市记忆有待于我们去深入开掘。管新生从“工人新村”的视角,再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的一种城市记忆,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他的《工人新村:上海的另一种叙事记忆》(以下简称为《工人新村》)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随笔,属于非虚构文本,但它却产生了以小见大、举一反三的艺术效果。那么,他是怎样艺术地讲述自己记忆中的上海故事呢?
   《工人新村》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把个人生活命运的升沉起伏和国家发展的曲折变化融合在一起展开描写。此书描写了管新生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他童年迁入工人新村时的翻身感和幸福感,也不论是少年时期遭遇的家庭生活困境,还是青年时期不得不中断学业而进入工厂做炉前工“踏烟蹈火十三载”,这些个人生活的起伏变化莫不与国家的曲折发展血肉相连,他的人生波澜莫不折射出时代的潮汐。正如作者所说:“个人的故事总是离不开自身所处的家庭和环境,而家庭和环境又与当时的时代息息相关。”由此昭示我们:民命系于国运,国家好才会个人好,个人与国家是命运共同体。
   在艺术描写中,将生活的真实性和历史的具体性统一起来,也是《工人新村》的一个特色。作者对他所亲历的生活,写作态度是实事求是的,他敢于直面生活的真实。1954年前后,他的家庭与许多工人一起由滚地龙、棚户和狭窄的弄堂迁入由人民政府建造的煤卫齐全、房价便宜的工人新村,他就由衷地讴歌了那种豁然开朗的幸福感和翻身感:“工人新村的出现,从当年至21世纪的今日,甚至无穷远的将来,都已经恒久远地走进了上海历史的回音壁,在上海建筑文化史上增添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崭新一页!”对于曾经有过的生活困难和缺陷,他也没有回避而加以如实描写。譬如在暂时经济困难时期,那种衣食住行都要凭票供应、买菜都要通宵排队等等生活现象都得到真实的再现。历史是由无数生活细节构成的,《工人新村》所提供的这些来源于基层百姓的生活细节,使我们往昔经历的历史具体化、生活化、真实化,便于我们从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上来辨识历史的路径和体悟时代的真知,这正是这部散文随笔集的价值所在。
   《工人新村》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特色,那就是把作者个人对文化的追求和反映劳动者的文化觉醒结合起来。本书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在那个曲折发展的历史时期中对文化的执著追求。他自幼酷爱文学,经常到福州路旧书铺去淘各种文艺书籍和文艺杂志,抓住一切机会观看戏剧和电影,偶然从被砸烂的学校图书馆里捡到一本李瑛的 《红柳集》便视若珍宝,作为自己写诗的范本;他还拿自己制作的矿石收音机去换取《安娜·卡列尼娜》一天一夜的阅读权。他心里藏着一个文学梦,渴望自己能拿起笔来从事文学创作。在困顿的境遇里,他一直写呀写呀,从儿歌、散文、剧本到小说都写,如他自己所说:“我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摸爬滚打,一步步攀向文学创作的峰巅。”经过长期的奋斗,管新生出版了小说700多万字,被上海总工会授予“上海工人小说家”称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本书并没有把作者个人文化追梦和圆梦过程写成一种偶然的、孤立的现象,而是和他身边的文化氛围融汇在一起。像当时有人居然用 《基督山伯爵》书中的一页交换到一辆凭票供应的凤凰牌脚踏车,并不是天方夜谭。管新生的个人记忆实际上是当时集体记忆的一个缩影。这些事实表明,站立起来的工人和普通劳动者,即使在文化被压制的特殊历史时期,那种要成为文化主人的渴望依然是不可遏制的潮流。末了,我想顺带说一下,工人作家的崛起和工人生活的表现,曾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上海文坛的一个亮点,但近年来这方面似乎有所淡化,因此我想借《工人新村》的问世再来鼓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