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4月24日

援鄂护师 战“疫”路上 收获成长

  杨田丽,31岁,本科学历,现任山西省肿瘤医院呼吸一病区护师。2020年2月16日随山西省第九批援鄂医疗队支援武汉优抚医院,负责隔离病房护理工作。
  
  本报记者 王钰钦
  
   第一次穿防护服、第一次进入隔离病房、第一次为患者做核酸检测……“许许多多个第一次,组成了我在援鄂期间的生活,我想把每一次都记下来。它们不可能重来,都值得被我记住。此次战‘疫’,与有荣焉,职责使然,此身无憾。”在接受《山西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杨田丽由衷地表示自己“很幸运能成为4.26万医疗大军中的一员”。
  
  全副“捂”装
  
   “最早见到防护服是在家里电视机里看到医务人员全副‘捂’装的样子,当时心里有点紧张和害怕。在到达武汉第二天接受培训时,手里拿着防护服,明明很轻,但是穿上那一刻却是那么的沉重。穿上战袍无比光荣,代表责任与担当,但责任所归。”杨田丽说。
   戴上帽子、N95口罩,外面还有一层外科口罩,便开始憋气,戴上护目镜,10秒钟就起水雾,只能透过缝隙看东西,穿上两层防护服,三层鞋套、手套,这就是每天去医院的第一件事。杨田丽开玩笑地说,她感觉自己像个柚子,被结结实实的裹在里头,再一层又一层脱下。“我们生怕自己穿不好,脱不利索,之后我们不断练习,让这身盔甲真正保护自己,让病毒无缝可钻,无孔可入,战术上重视病毒。”
   杨田丽清楚地记得,2月18日那天,她从早上5点就开始做准备,早餐只吃了半块压缩饼干,喝了一点点水。穿好衣服,在楼下集合的时候,她的心里开始小鹿乱撞。怕自己没有把防护服穿好,怕自己无法胜任工作,怕自己给山西丢脸。
   到了医院以后,她的内心更加忐忑不安,但她告诉自己不能害怕,从这时开始就要与病毒近距离的展开搏斗了。
   进入病房以后,她看到同事近距离喂饭,看到他们近距离说话,内心慢慢放下了担忧,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开始照顾患者。“第一次推笨重氧气瓶,第一次戴着三层手套感觉很钝,第一次扎针视线错觉,近视眼变成了老花眼,都有重影,操作失败,感觉自己好没用,那么粗的血管都没搞定。感觉自己干活好慢,本想着30分钟就能做完,硬是干了1个小时。”她说。
  
  收获成长
  
   杨田丽护理的病房里,大多患者是来自福利院的老年人,他们有的意识不清,有的烦躁不安,有的不能进食,有的拒绝进食。
   杨田丽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奶奶的离去。当时,她正在为一位患者处理尿管堵管的问题,突然听到有人喊“大夫”,她连忙转身去推笨重的氧气瓶,旁边的护士也立刻为老奶奶做心电图,不一会儿,老奶奶出现呼吸骤停的症状,一位护士迅速为其做心脏按压。那一刻,看着为了挽救生命而全然忘记个人安危的同事,杨田丽心里油然而生一股敬意。
   杨田丽记得,有一天,她上8点到14点的班次,进舱前,上一班交待今天要做5个核酸检测,她瞬间感觉有些焦虑,“虽然从视频上学习过咽拭子采集方法,可是我没有真正实践过,怎么办?”她的内心有点慌了,担心被感染,又害怕采集方法不当造成数据不准确,“当时,我特别希望这些任务可以取消,因为我害怕旁边的老师说我退缩躲闪、避重就轻。一同进舱的朱老师看出了我眼底的焦虑,她一脸淡定地对我说,‘没事,我采集过,一会我来采集。’瞬间,我心里温暖起来,连忙对她说,‘我没有事,没关系。’然后学着老师的样子成功为两位患者采集。那个瞬间,我感觉自己有进步、成长了。”杨田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