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4月29日

援鄂护士 站在离病毒最近的岗位

  韩瑞丽,生于1980年5月,主管护师,盂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副护士长,1999年7月毕业于阳泉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2001年参加工作。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天起,她就暗自下决心要以护理先驱——南丁格尔为榜样,以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护理事业。
  
  本报记者 孟存田 通讯员 郝静茹
  
   4月12日,《山西青年报》记者采访到从武汉回到阳泉休整回家的盂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副护士长韩瑞丽时,她正跟丈夫和两个孩子享受着团聚的快乐。“回来和家人团聚特别幸福、快乐,可是,在武汉抗疫的日日夜夜也是十分难忘的。”韩瑞丽说,此次驰援武汉,已是她参加的第二次战“疫”,第一次,是2003年“非典”最严重的时候。
  
  “我不能退缩”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盂县人民医院院领导积极部署安排抗疫工作,韩瑞丽负责急诊、预检分诊工作,她又一次站在了抗疫的前线。从制定工作流程到个人防护培训、布局安排等,都按照规范化流程进行管理。护理部号召全院护理人员支援武汉报名后,她又积极请战。2月9日,她凌晨接到通知,早上匆匆在院里集合后,便乘车去太原与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出征。韩瑞丽告诉《山西青年报》记者:“大灾大难面前总要有人站出来,更何况我是一名白衣战士。”到达武汉之后,首先经过严格培训,考核合格之后才能进舱工作。每日白天要一遍遍地练习穿脱防护服,熟记操作流程,晚上闭目也要一遍又一遍回想每个穿脱的细节,是否有遗漏,这就是她的日常。这样穿上战袍,扛起武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
   考核合格,要参加战斗了,她的任务是为新冠肺炎患者采集咽拭子标本。她深知这次任务的危险性与重要性,也深知病毒就在周围无情地肆虐。“我是一名群众,更是一名白衣战士,武汉有疫情,我们是医护人员,就得去救治,这是作为白衣天使的职责,每份工作都得有人去做,每个岗位都得有人去守护,我不能退缩。”韩瑞丽说。
   韩瑞丽告诉《山西青年报》记者,报名去武汉援助抗疫,已经是她第二次战“疫”,第一次是2003年6月,非典肆虐最严重的时候。当年她23岁,为防止感染,她们是戴着头盔进入非典病房的,而这一次的武汉抗疫,她们是戴着塑料袋进场的。与17年前相比,她的心理抗压能力更强,在消毒、隔离措施、区域划分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相信17年后我们的国家在医疗、防护、治疗患者、重视医护方面绝对比非典时期强得多,我有绝对的信心和经验前去武汉支援且能取得抗疫胜利。”韩瑞丽说。
   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武汉火线入党宣誓那一刻,还有第一次和前期进舱由于防护物资紧缺没有面屏,头上戴了个黄色垃圾袋当面屏就进去了。“由于缺隔离衣就用雨衣替代,别人进舱剪去帽子正着穿进,而我们是反着穿进舱,当时心里特别害怕感染,可眼前是患者的等待,工作总得有人做,硬着头皮进去,开始工作后,也就顾不上害怕了……”
  
  离病毒最近
  
   韩瑞丽的工作是给武汉方舱医院内的患者采集咽试子,新冠肺炎的确诊必须要通过采集咽拭子标本做核酸检验。“不害怕是假的啊!”因为在医护人员采集时,患者常会咳嗽打喷嚏甚至呕吐,随之喷出的飞沫会喷溅在采集人员的面罩上,这无异于是与病人的零距离接触,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这是一个离病毒最近的岗位,每采集一份标本就意味着要多承担一份风险。“为了保证标本采集的准确性,操作时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我们小组成员首先在自己的鼻腔、口腔进行实操,亲自感受患者的痛苦,从而更好地了解为患者采集时应注意哪些事项。”韩瑞丽说。
   由于韩瑞丽所在的武汉市硚口武体方舱医院有大量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等待核酸检测,时间紧,任务重,他们组的队员掌握熟练操作和防护流程后,便投入战斗。援助武汉期间,他们组共采集了1600多例。最多的时候,她和同事一天采集了150多例,对她来说,咽拭子的采集操作并不是一项复杂操作,可是每次采集1个小时后,就会汗流浃背、全身湿透。因为,每天工作的时候,他们需要身穿防护服、隔离衣,戴护目镜、头套、N95口罩、外科口罩、面罩,再戴三层鞋套和三层乳胶手套,“为了节约防护用品,我们穿好后都不上厕所,直到工作完成。”暖心的是,每次出舱都有附近市民送来热腾腾的饺子。
   韩瑞丽告诉《山西青年报》记者,今年三八妇女节,侄子特地画了一张她戴着塑料袋在武汉抗疫的画,给了她极大的鼓励;离开武汉时,她也把自己亲手缝制的“抗疫小护士”留在了酒店,作为留念,更作为一种精神,护佑武汉人民健康幸福。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