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7月20日

志愿初心不改青春献给高原

  本报记者 张丽
  
    截至今年7月,张静雯在西藏已经待了整整4个年头。这4年间,作为山西援藏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她,凭借自身的努力,完成了身份的转变。2017年,她报名参加西藏公务员考试,并被西藏广播电视台录取。现在的她,是电视台的一名民生记者,用自己的视角讲好西藏故事,看到并记录着西藏每个人努力奋斗的模样。“这4年最让我感触的,是从2016年来到这里后,再也没有回家过过年。”近日,张静雯在采访中谈到,自从来到西藏,每年的春节她都无法陪伴在父母身边。起初是因为志愿服务期间工作繁杂,怎奈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后她就更忙了。每年的“新春走基层”采访,她是最积极的一个。
   尽管身份转变,但张静雯的初心从未改变。现在的她,只要有时间就会做志愿服务。
  
  坐着火车去西藏
  
    大学临近毕业,当你面临收到了一份体面工作的入职通知书时,同时也要面对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抉择时,你会选择什么?张静雯选择了后者。
   张静雯毕业于太原工业学院法学系,大学4年她都参加了校社联。借助这个平台,她学习掌握了一些电子商务相关知识。2016年初,当同学们都在为找一份体面稳定工作而奔波时,她收到了新华电脑学校的入职通知书。
   “当时,我没有很快与学校签合同,很多人都不理解,其实我一直在等西部计划的招募通知。”张静雯说。2014年,一次偶然,她在学校宣传栏里看到了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宣传海报。随后,她查找了相关资料,在这期间每一个志愿故事都让她深深感动。虽然当时她才读大二,但毕业后选择去西部的“种子”还是悄悄埋在了她的心底。
   人的一生很短暂,但总要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2016年7月,怀揣着对西部的无限向往,张静雯乘坐了36个小时火车,终于来到了西藏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成为了西藏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一名志愿者。
   没有轰轰烈烈、披荆斩棘的精彩故事,但就是在这里,才让她真正明白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价值与意义。
   由于大学学的是法学专业,当地局领导就安排她到机关党委做党建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很快适应了工作模式,从只会写《通知》的“小白”,变成了一个可以独立办理文件、单独写材料的“能手”。
  
  践行志愿者初心
  
    张静雯认为,最美好的生活方式,不是躺在床上睡到自然醒,也不是坐在家里无所事事,更不是走在街上随意购物,而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奔跑在理想的路上,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还积极和小伙们一起开展并参加各项志愿者活动,每周去福利院陪那里的孩子聊天、唱歌、玩游戏、辅导作业。她还参加自治区运动会、搬运捐赠物资、清理拉萨河边垃圾等;号召志愿者制作手工艺品募捐善款,帮助贫困家庭,用实际行动践行志愿者初心。
   那几年的走访贫困家庭,让张静雯与几个贫困孩子有了紧密联系。因为这个“小姐姐”,孩子们的生活得以改善。她说,做志愿者是不求回报的,这一点她始终不后悔。
  
  成为电视台记者
  
   张静雯说,西部计划项目,让她找到了生活的落脚点和人生前进的方向。
   为了扎根边疆,她在2017年报名参加了西藏公务员考试,并被西藏广播电视台录取,成为社会民生部的记者。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更好地讲好西藏故事,她主动向前辈学习,积极参加走基层活动等。“西藏有些地方地广人稀,老百姓分布不聚集,但是会有很多新鲜事或感人事发生,所以我都奔波在各个地方。”张静雯对记者说。
   张静雯报道那些发生在基层的新鲜事,跟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聆听他们的故事,看到了每个人努力奋斗的模样。
   “做了记者有时候走在路上都会时刻关注身边事,寻找各种新闻线索。”张静雯说,虽然自己能力有限,但她会努力让自己的眼睛变成观众的眼睛,真正用镜头和笔触记录有价值的事情,把自己的采访地图画满西藏,把百姓的需求传向社会,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递到家家户户。
   青春的选择是正确的,是无悔的。青春是绽放的,是闪亮的。作为新时代青年,张静雯表示,会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