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08月27日

雁门关伏击战:该出手时就出手

  沿着208国道,向雁门关进发。路随山转,车外一侧峭壁,一侧悬崖,走进有名的“十八弯”,就到达雁门关伏击战遗址。
   1937年10月18日,八路军120师716团在团长贺炳炎、政委廖汉生率领下,设伏于雁门关下的黑石头沟公路西侧高地,激战一天毙伤日军300余人,击毁汽车20余辆。两天后,716团趁着夜色再次设伏,战斗于21日凌晨打响。两次伏击战斗,共歼灭日军500余人,击毁汽车30余辆。
   从208国道转下沟来,果然一沟的黑石头,小石如鱼背,大石如龟壳。因质地坚硬,当地老百姓常捡来用作腌咸菜的压菜缸石,腌制出代县特产老咸菜。
   贺炳炎是著名的“独臂将军”。原红二方面军第六师改编为八路军716团时,贺炳炎正在西安动手术取子弹,得知部队开赴前线后,就急匆匆赶来,冲上抗日战场。进入抗日前线后,看着河山遭践踏、百姓受涂炭,全团上下复仇的怒火早就压满了枪膛。
   廖汉生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当到师部受领战斗任务时,“我和贺团长向师首长请战:115师在平型关打了大胜仗,我们心里怪痒痒的,都盼着有机会狠狠收拾一下日军!”
   由于今夏雨水多,通往雁门关伏击战遗址的便道被河水冲毁。下车步行,脚下河水潺潺,河畔芳草萋萋,山花烂漫。在沟底行走,愈发显得两侧山高势险。
   当时,忻口会战已经开始。716团的战斗任务就是插到雁门关下,扰乱乃至切断敌人运输线,把雁门关变成日军的鬼门关。
   来犯日军靠着雁门关下这条运输线,一方面从北把兵员、弹药源源不断从大同运往忻口,一方面又把伤员运回。出手切断这条运输线,对忻口会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过勘察地形,查明日军运输情况,1937年10月18日晨,716团进入阵地,悄悄埋伏在黑石头沟公路西侧的高地上。上午10时许,南边平静的公路上传来了轰鸣的马达声,只见尘土飞扬中,有百八十辆敌军的车队,如长蛇一般向黑石头沟驶来,缓慢驶入了伏击圈。
   山上,团长贺炳炎一声令下,步枪、机枪喷射出密集的火网,迫击炮、手榴弹在车上车下接连爆炸。驾车的汽车兵丢下方向盘逃命,车上的伤兵能动的也纷纷跳车,716团从山上冲下来,把日军压在沟里的汽车底下狠打。
   正如贺龙师长事先提醒的那样,作战面对的是日本法西斯。
   遭到突然打击后,他们很快就从混乱中清醒过来,同716团在公路上展开了一场白刃格斗。这虽然是716团抗战第一仗,但战士们第一次与日军交锋,就个个十分勇猛。
   战斗进行了个把小时,击毁敌军车辆数十辆,消灭日军近200名。沟里黑烟弥漫,被打坏的汽车和日军尸体堵塞了整个公路。
   这时,在北面警戒的战士报告,从北面来了一队运送兵员和弹药的车队,也有百八十辆之多,进入了黑石头沟。716团对冲在前头的几辆车又是一顿猛揍后,达到伏击目的,主动撤出战斗。
   初尝胜果的716团意犹未尽。10月21日,再次伏击由北向南的日军运兵车,迟滞了日寇对忻口的增援。战后,三营乘胜占领雁门关,把抗战的旗帜插到了古关上。
   沿着黑石头沟河而上,远远就看到一壁石崖上,铭刻着“雁门关伏击战遗址”八个鲜红的大字。崖下,有几株古树。晋西北常见的馒头柳,一株之粗需两人合抱。还有三株,是高大的杏树,虬枝横斜。显示着,这里曾经有人居住。
   崖下还有块巨石,上面记载着雁门关伏击战中,胡觉三等70位烈士为国捐躯,使得缺乏弹药、汽油、粮草的日军在忻口会战结束前始终未能再进半步。“今勒石为铭,以昭后人,勿忘历史,继往开来”。
   年近八旬的王六六老人说,这个地方就是父辈们居住的黑石头沟村,“烈士们的鲜血没有白流”。30多年前,全村十来户全部搬迁到了山外。搬出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农业税取消了,上了60岁国家还给发养老金,特别是现在脱贫攻坚中的健康扶贫,他最满意,“人老病多,不再怕犯病住院了”。
  ◆短评:
   站在雁门关伏击战遗址前,遥想当年日寇长驱直入,民族危亡。八路军不畏强敌,挺身而出,两次伏击,狠狠打击了来犯之敌的嚣张气焰,成为抗战史上的著名战例。70名烈士血染雁门关,换来了王六六老人说的“做梦也想不到的好生活”。以前,老人住在大山里,一到冬天手脚全是冻疮,而今走出大山,住进楼房,冬天“不用说人了,就是花也开了”。回望历史,汲取力量,我们这一代要接好历史的接力棒,像先辈们一样,扛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相关史实由省委党史研究院审定) 据《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