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0年11月16日

愿做一扇窗 联通孩子与世界

  本报记者 张丽
  
    2018年的夏末,对于太原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大四学生刘璇来说,是一个铭记终生的日子。那年的8月27日,23岁的他作为太原理工大学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与7名成员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前往青海省循化县,开始了为期1年的支教生活。“人生很长也很短,我们需要拿出来一部分时间,去做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去接受从未接触过的生活、文化、习俗,去做一扇窗带孩子们看看外面的世界。”近日,时隔两年多,再次谈起这段支教经历,刘璇记忆犹新,而这也是他当初选择这条支教路的原因。
  
  改变学生思想
  
    刘璇服务的循化县民族中学,位于青海市循化县街子镇,学生多以撒拉族为主,也是全国唯一一所撒拉族中学。
   由于学校师资匮乏,在支教过程中,他先后教过数学、历史两个文理特色鲜明的科目。
   “第一次上讲台,很激动很兴奋也很紧张,生怕讲的内容学生们听不懂。”回想起第一次走上讲台的心情,刘璇历历在目。他花了两天时间准备PPT,为了积攒更多的经验,他又请教老教师和之前支教过的学长学姐。就这样,刘璇老师的第一堂课开讲了。
   课堂上,学生们对这名新老师还是很认可的,除了认真听讲外,还屡屡与老师互动。顺利地结束了第一堂课后,刘璇发现这里的学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管。
   在满意于学生的良好表现的同时,他也感受到了教学过程的苦。受家庭条件所限,让这里的孩子从小缺失了家庭教育,甚至很多孩子对读书没有目标,也没有突破地域限制的冲动,更谈不上为梦想奋斗的毅力。
   在教学过程中,让刘璇感到最心痛的是,总能看到一些学生因成绩差而自暴自弃。他说:“我总喜欢趁着学生们午间自习时,跑到教室给他们开小灶,一边监督他们上自习,一边辅导他们功课。好多学习好的学生说我偏心,每天只给学习差的学生讲题。不像别的老师,会把学习好的学生集中一起补课。其实在我心里,更多的是希望能通过这种锲而不舍的努力,让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差的学生认识到自己也是和别人一样,也可以改变的。”
   刘璇的课堂和别的老师有点不一样,他总会在空闲时给学生们讲理想、讲信念,讲学习方法,讲大学生活。这些,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从来都没有听过的,一切都很新鲜与动听。他希望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的学生在有朝一日能够走出循化县,到从没有去过的地方看一看。
   支教期间,让刘璇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学生写给他的信。这名学生在信中写道:“老师,谢谢您让我认识到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一定会好好读书!”
   那一刻,捧着信件的刘璇湿了眼眶,他说,这可能就是支教的意义体现吧。支教,就是帮助那里的学生改变命运,去过自己梦想的生活。
  
  厚植家国情怀
  
    循化县民族中学每周一早上都会举办升国旗仪式,每次国歌奏响时,刘璇都会带着学生们大声唱国歌。
   最初,很多学生不解,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大声地唱国歌?刘璇回答:“国歌于我,是一个很强烈的精神符号。身处乡镇基层,能更深刻感受到祖国的伟大。”
   支教期间,他还协助循化县民族中学举办了“一二·九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雷锋月,带着学生们重温雷锋日记,从小事践行雷锋精神;清明节前夕,与政教处老师一同带着学生们赴红光村进行扫墓活动。通过这些形式不一的活动,让学生们从小厚植家国情怀,拥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作为支教团队长的刘璇,也经常带着支教团成员开展学习活动,学习重要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明确自身责任。
  
  提升教学水平
  
   “哪里需要我,我就会出现在哪里。”这是刘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小到每个办公室的电脑,大到多功能室的设备,只要有问题,他总是第一时间帮忙解决。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他还担任了学校政教处干事,协助政教处开展德育工作。
   在配合教务处开展录课评课等工作时,他发现当地的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面对计算机却没了办法。刘璇与教务处商议之后,与同在学校志愿服务的王朝辉,运用自己所学为老教师开展培训,“民中小讲堂”应运而生。通过每周五下午的培训,老师们学会了office基本使用、视频和音频剪辑等,顺利完成了录课、制作课件等工作,提高了教学水平。
   由于学校多功能室设备不完善,导致部分多功能室无法投入使用,刘璇就逐一排查。其间,他接通了语音室的网络线路,让学生们可以开展英语听力课程;打扫整理出了机器人室,协助王朝辉完成了机器人第二课堂的建设,并带着学生赴青海省西宁市参加了青海省第二届机器人大赛,荣获了二等奖。
   将所见所学所想化作为三尺讲台上的辛勤耕耘,这是刘璇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最朴实的理想。如今,支教结束一年多,他仍能体会这种幸福感与价值感。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