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04月02日
沿着英雄足迹·游山西百条红色线路

沁源有座“小延安”曾是太岳抗日根据地腹地

  本报记者 田璐
  
   沁源县地处太岳山东麓、长治市西北部,这里群山怀抱、山川秀美。在抗日战争时期,沁源地处太岳抗日根据地腹地,是太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闫寨村在当时被称为太岳区的“小延安”。近年来,沁源县在打造“绿色沁源”的同时,提升弘扬“红色沁源”,依托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这一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开发红色文化旅游。将太岳区党委旧址、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等分散在全县各地的革命遗迹整体规划,为今后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今,不少人陆续来到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观窑洞、听故事、看展览,感受革命年代的生活,接受红色革命熏陶。
  
  太岳抗日根据地早期中心地
  
    长治市沁源县是太岳抗日根据地开创时期的领导中心地,中共太岳区党委、太岳行署、决死一纵队和太岳军区司令部及区各救会等机关都曾长期在沁源驻扎。
   从沁源县城往东南方向走七八公里,就是闫寨村。1940年至1942年,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太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当时有太岳区的“小延安”之称。
   1940年1月,为巩固太岳区,加强该地区的军事力量,八路军第386旅总部特务团进入太岳区开展对敌斗争。当年6月,根据北方局黎城会议决定,成立太岳军区,由八路军386旅兼军区领导机关,对外称太岳纵队。陈赓兼任司令员,军区归属八路军129师指挥,下设3个军分区。
   军区成立伊始,司令部驻于闫寨崔家大院。1940年11月,日军第41师团、36师团和独立混成旅团各部7000余人对沁源进行了第一次扫荡后,闫寨成为一片废墟。太岳区领导号召军民挖窑洞安居,继续战斗。1942年10月,太岳军区由闫寨迁往安泽县。
   目前,沁源县内保存着许多党政军领导机关旧址和革命纪念建筑,共同见证了那个烽火年代发生在沁源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斗,更谱写了一曲曲军民团结、万众一心抗击侵略者的壮歌。
  
  太岳军区司令部见证历史
  
    现如今的闫寨村,保留着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及老一辈革命家办公居住过的窑洞26孔、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抗战四年阵亡将士纪念碑及纪念亭一处、太岳区党委旧址、太岳区各救会旧址、东沟抗战遗址、太岳区供给部、看守所、公安局、电台、报社、话剧团旧址等。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就在闫寨村村东,旧址由三孔院落平行布列组成。建筑依山开凿窑洞10孔,主体8孔,坐北朝南。其中,中院的3孔窑洞是陈赓等人的办公院落,西院的2孔窑洞为王新亭、毕占云居住,其余为参谋处、政治处、供给处、警卫连住处。旧居中还有太岳革命文物照片、实物陈列室等,旧址院内有石桌、石碾、石磨。
   在闫寨村,当地还流传着一首沁源民歌 《望延安》,唱的是“沁源围困战”。1940年至1942年10月,日军占领了沁源县城后,沁源军民以沁源城关为中心,发动群众全部转移,把水井填死、粮食深埋、生活用品搬空,使方圆数里的村庄成为 “无人区”。日军得到的是一座空无一人的空城,唯一的补给运输线还被八路军和民兵用地雷封锁,粮食运不进来,这些日军只得杀野狗、军马充饥。在沁源军民长期的围困下,日军惶惶不可终日,最终狼狈不堪地逃出沁源县境。
   令沁源人最骄傲的是:围困战的两年半时间里,沁源没有出过一个汉奸,没有建一个维持会。1944年1月17日,中共中央机关报 《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 《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沁源被毛泽东赞誉为“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
   现如今,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太岳区党委驻扎西岭
  
   在抗日战争时期,沁源就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腹地。之所以成为腹地,原因是沁源的地形独特,山大林密,非常利于进行山地游击战,作战利于转移,利于隐蔽;沁源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当时山西有几条重要的交通线,而沁源在这个三角区域的中心地带;沁源的群众基础好,早在1926年就开始有了党的活动,直至1939年8月经历了李城战役和12月的“晋西事变”后,原来驻扎在沁县的安子文、牛佩琮、陈赓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始将驻地转移到沁源县。从此,沁源就成了太岳抗日根据地的腹地。
   中共太岳区党委,初期称为太岳特委,驻沁县,1939年9月迁驻沁源县柏木村,1940年4月在闫寨村正式成立中共太岳区党委,驻西岭上。
   中共太岳区党委是一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窑洞组群,现存6个院落,共有21孔窑洞,可见当时的抗战多么艰辛。如今,这里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到这里接受红色教育的人络绎不绝。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记录壮举
  
   在闫寨村村北的土丘台上,屹立着一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记录着光辉的革命事迹,弘扬着伟大的革命精神。
   这座纪念碑原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阵亡将士纪念碑,由太岳军区、太岳行署于 1941年 12月 15日立,1981年为保护纪念碑加建了纪念亭。
   碑塔背依青山,前俯田野,林木茂盛,环境优美。1941年秋季反扫荡时,日军发动“六路围攻”,企图一举消灭太岳根据地领导机关。决死一纵队司令部在执行部队调集安排、转移到沁源马森一带大林区时,被日军包围,发生激战,59团团长胡兆琪率部伪装纵队主力突围,吸引日军追击,不幸被俘。纵队司令部为掩护胡兆琪团长,假称牺牲,巧设灵堂,同时也为纪念抗日阵亡的将士,并于反扫荡结束后的同年12月,在闫寨村召开了大规模的追悼会。会后,建造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在纪念碑左右,还有两面石碑,铭刻了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太岳行署主任牛佩琮等人的题词。
   在这些红色景区,一件件实物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仿佛把人们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每一个到这里的人,不仅能接受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还能深深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