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07月01日
临汾市曹公村党支部副书记侯东升

家乡的谋生手段成了致富“敲门砖”

  党员档案
   姓名:侯东升 性别:男 年龄:30岁 党龄:9年
   身份:临汾市翼城县西阎镇曹公村党支部副书记
   对党说句心里话:发挥党员引领带动作用,使产业链上的党员共用资源、共享技术,助力翼城香菇产业发展。
  
  本报记者 钟如杰
  
   担任临汾市翼城县西阎镇曹公村党支部副书记的侯东升,始终把带动帮扶贫困户增收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工作中,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致力于脱贫攻坚事业。
  
  光荣加入党组织
  
   2011年,侯东升在湖北荆楚理工学院读生物工程专业,大二时,他凭借刻苦钻研的精神,通过党组织的考验,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入党之后,他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当别人忙于考取各种证书时,他却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和图书馆。他认为,只有把专业知识学深学细,才能对得起党组织的信任。
   2015年,24岁的侯东升大学毕业后,经过7个月的外出考察,决定利用大学所学知识返回家乡种植食用菌。
   侯东升告诉《山西青年报》记者,上山采摘食用菌、药用菌一直是家乡人谋生的手段,他从小就接触这些东西,上大学时所学的专业也是食用菌栽培制作技术方向。“学以致用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他说。
   但他的这些想法却遭到了父辈们的坚决反对,“哪有上了大学还回来种地的?”村里长辈们也不能理解,各种非议纷至沓来。
  
  返乡创业成佳话
  
   侯东升骨子里是个倔强的人,只要他认准的事儿,谁反对都无效。然而,残酷的现实是身上仅有的一万元,在工程还没有启动时就花光了,于是,他开始四处筹措后续的创业资金。母亲心疼儿子,悄悄把家里预备给他娶媳妇的彩礼钱拿出来,塞进他的手里。
   那些日子,为了节省开支,建大棚用的钢管材料是侯东升和哥哥开着三轮车到40多公里外的县城一点一点拉回来的。由于钢管长,回来时需要侯东升用手抓着,一路下来手都冻得没有知觉了。说起这些,侯东升的眼眶泛红。
   管子回来了,折弯又是个麻烦,联系的折弯机折不成他需要的那种弧度。逼得他没办法,自己造了一个折弯的设备,到现在他们的大棚还在用。
   大棚建好后,买菌种、栽培菌棒……侯东升忙得不亦乐乎。菌棒上架后,侯东升就吃住在大棚里,控温、洒水、调湿度……时时需要他去呵护。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第一批香菇终于可以采摘了,看着满棚待摘的香茹,销路成了最大的问题。那时候,跑农贸市场、找菜铺成为侯东升每天的必修课。
   “香菇长得很快,一天就能摘两茬,往往是前脚刚卖完回来就得摘下一茬,摘完了又得拉上香菇往农贸市场跑。”侯东升说,香菇摘下就得赶紧卖了,当时的条件根本无法储存,家里离县城远,经常需要背着几十斤香菇走五六个小时,一天下来,人都虚脱了。
   2016年,侯东升开始扩大规模,生产的香菇也越来越多,之后又成立了合作社,购置了设备,建了冷库,一步步完善自己的各项设施。由于他为人实诚,香菇品质高,慢慢地很多顾客成了回头客,销售的路子也从周边的县市延伸到河南、河北、广东、福建等地。每年的6月到10月是反季节香菇销售的旺季,许多收购商慕名前来,排队等候收购他的香菇。
   自此,侯东升的创业史成了十里八乡的佳话,周边垣曲等地的村民也跑来学习借鉴。
  
  发挥党员引领作用
  
   2017年8月,曹公村委会选举,年轻的侯东升被选举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参与村“两委”工作后,侯东升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他提出要围绕“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员聚在产业上,农民富在产业上”的目标,发挥党员引领、带动作用,支部定期举行香菇种植培训,推广食用菌种植新技术。同时,使产业链上的党员共用资源和技术,助力香菇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侯东升累计投资500余万元建立山耳农场,种植香菇大棚80余个,年产量达160万公斤,帮扶贫困户62户。在他看来,这些远远不够,他想让更多在外打工的父老乡亲返回自己家园,不出远门就能赚到钱。
   2020年“古镇西阎特色山珍十里产业走廊”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启动,侯东升担任技术顾问,参与设计大棚的尺寸、布局,以及后期的菌棒生产、养菌、出茹等一系列技术指导。西阎镇特色山珍十里产业走廊建成后可实现年产菌棒1000万棒,鲜菇2000万斤,届时将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特色山珍生产基地。
   侯东升通过自身努力将曹公村香菇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免费让想发展香菇产业的困难群众使用大棚并提供技术指导,并培育了一批香菇种植能手,他在改变传统种值、带领村民致富的路上不断探索,为群众就业创业拓宽渠道,给广大群众提供了可学习、可借鉴、可参考的模板。

laudebot@anthrop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