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07月05日
沿着英雄足迹·游山西百条红色线路

平定七亘大捷被多国写入军事教科书

  本报记者 田璐
  
   阳泉的红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旅游独具魅力。而在平定,这里有不少抗日战争遗址和红色景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景教材。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提档升级,平定县七亘村、马山村等地,以红色景区为核心,修建了七亘大捷纪念碑、马山八路军军事会议旧址、山西省最大的景观党旗等,打通了红色走廊,通过“历史呈现+旅游体验”的融合发展,打造独具红色魅力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吸引了众多游客追寻红色之城的红色基因。
  
   七亘主战场遗址 “重叠待伏”列入世界经典战术
  
    古有“太行八陉”,即穿越太行山的八条咽喉通道。位于太行山脉中段、晋冀两省交界处的七亘村,就是“八陉”之一。东回镇七亘村地处晋东边陲,自古就有“险关固寨”之称,与娘子关、固关具有同等的战略地位,是河北测鱼进入山西平定的必经要塞,现为阳泉市、平定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阳泉市国防教育基地等。
   这里曾发生过很多传奇的故事,有开国元帅刘伯承亲自部署的七亘伏击战;有大量的人文古迹,宋、金、明、清等时期的历史建筑比比皆是;有保留着古朴民风和田园风貌的西岔庄,可称得上当今的“世外桃源”;还有峡谷奇观、南山胜景、罗侯山古老的传说……
   1937年10月,为配合娘子关战役,时任129师师长的刘伯承率部首次运用“重叠待伏”战术,对日军予以重创,并取得胜利。此战被英国军事专家列为世界十大经典战术之一,被多个国家写进了军事教科书。
   进入七亘村,首先看到的是村西侧的“七亘大捷纪念碑”,碑上刻有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碑文。随后,可前往七亘烈士陵园和七亘主战场遗址进行参观。在七亘烈士陵园,烈士英名录墙上镌刻着在战斗中牺牲的八路军第772团烈士的姓名。烈士英名录墙后是无名烈士墓,合葬着八路军129师在长生口、东石门、马山村等伏击战中牺牲的部分无名烈士。
   烈士陵园对面的山腰处,是刘伯承率部伏击日寇的主战场遗址——西口悬关,也是当年七亘村的西大门。这里上有陡峭的山峰,下有深沟,可谓易守难攻,是设伏的最佳地段。值得一提的是,在七亘伏击战实地的半山腰上,还打通了一条长1.7公里的红色走廊,让七亘大捷红色圣地完美地呈现在游客眼前。
  
  马山军事会议旧址 迅速开展敌后游击战
  
    说到七亘大捷,还有一个地方具有重要意义,那就是马山。当年就是在这里,刘伯承在马齿岩寺召开了师部和386旅营以上干部会议,会议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迅速开展敌后游击战,阻击日军西进,史称“马山军事会议”。如今,马山军事会议旧址还保留了部分实物,以供参观和研究。
   马山军事会议旧址位于平定县东回镇马山村马齿岩寺,现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山军事会议旧址纪念馆主要由军事会议室、刘伯承休息室、指挥人员休息室、抗战烈士纪念亭及实物展室等组成。此外,作为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马齿岩寺内,还有元代壁画、元代建筑,这些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物历史价值。
   近年来,马山村多方筹集资金,先后布置和整修了马山军事会议展览室、386旅露宿的三条红军街等。2014年,村里还新建了抗战文化广场,并设马山军事会议纪念墙。在旧址南侧,还建造了一座抗战烈士亭,用来放置烈士纪念碑。
   2013年,马山军事会议旧址被命名为阳泉市 “十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被认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 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在平定县东北处的绵山山麓上,中国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就在这里。
   娘子关是晋冀咽喉要地,原名“苇泽关”,后因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姐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在此设防、驻守,“娘子关”的名字因此延续至今。
   由于地势险要,这里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现存关城为明嘉靖二十年所建,并建有两座关门。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城门上题“直隶娘子关”;南门危楼高耸、坚厚固实,城门上“宿将楼”巍然屹立,相传为平阳公主聚将御敌的地方,门洞上额书“京畿藩屏”,展示了娘子关的重要性。关城东南侧长城依山蜿蜒、巍峨挺拔。城西有桃河水环绕,终年不息。
   险山、河谷、长城为晋冀间筑起了一道天然屏障。此处还有承天寨、老君洞、烽火台、点将台、洗脸盆、避暑楼等十多处景点。
   抗日战争时期,娘子关再度发挥了防守作用。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日军从张家口进大同,直逼太原,准备一个月内拿下山西,中途遭遇了我军的顽强抵抗,不能前进。因此,日本派出精锐部队西进支援,直逼娘子关。
   虽然娘子关战役以战败告终,但这些以血肉之躯英勇抗敌的战士,有效拖延了日军占领太原乃至华北的时间。
  
  石评梅故居 寻一代才女足迹
  
    平定县还是一代才女石评梅的故乡。石评梅故居位于平定县冠山镇城里村姑姑寺巷,院落坐东朝西,总面积约600平方米。故居由南北两座院落组成,均为清代遗构,南院是主院。    1902年,石评梅出生在平定县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是著名的作家、诗人。人们对她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与高君宇凄美的爱情故事上,她作为历史文化个体、女性文化个体的存在反而被掩盖。
   在纪念石评梅女士诞辰100周年时,故居得以修复。重修后的石评梅故居再现了平定县城清代民居原貌,让游客在欣赏清代建筑艺术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思想的教育。
   重修后的故居主体由石评梅故居、桃花园、桃花厅、纪念馆、旧城墙等建筑组成。其中,纪念馆分为三个展室:第一展室以“寻求真实生命的战士”为题,从参加反帝、反军阀活动,从事女权运动,文学创作教育、教学等诸多方面生动介绍了石评梅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并讲述了她与高君宇圣洁凄婉的爱情故事。第二展室以 “亲情、乡情、友情”为题,讲述了石评梅与故乡之间的故事,讴歌了她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心。第三展室以缅怀石评梅为主要内容,以此来启迪后人。
   娘子关防御战、七亘大捷等著名战役,反映出阳泉是一座具有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红色之城,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追寻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