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1年08月23日
运城学院生命科学系教师刘缙

参加全国教学创新大赛捧回二等奖

  本报记者 郭丽菲
  
   在刚刚落幕的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运城学院生命科学系教师刘缙以优异的表现一举夺得二等奖,这是山西省高校在此次大赛中获得的最高奖项。8月20日,载誉归来的刘缙接受了《山西青年报》记者的专访。
   “我的成绩属于集体。”刘缙说,他能在如此高规格的全国大赛中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充分展现了运城学院教师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改革创新成果和优秀的教学风范。
  
  大赛倡导教师潜心教学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全国唯一一项高校教师教学赛事。大赛旨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要求,推动教学创新、掀起学习革命、打造一流课程。在赛制上设部属高校(含部省合建高校)类和地方高校类两个赛道,每个赛道根据主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分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三个组别。
   比赛自 2020年 10月正式启动以来,得到了全国高校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首届大赛全国共有1071所普通本科高校的50386名教师参赛,通过校赛、省赛层层选拔,最终198个教学团队(个人)入围国赛。
   全国赛分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两个赛道、6个组,覆盖13个学科门类,共有199门课程约300位教师参赛。本届大赛高校覆盖面广、教师参与人数多,名校、名家、名师汇聚一堂,同竞技共比拼,共决出一等奖30个、二等奖69个、三等奖99个;评出教学活动创新奖、教学学术创新奖、教学设计创新奖等专项奖19项。
   本届“教学创新大赛”紧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紧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求,紧抓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落细,对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将起到推动作用,对倡导广大教师潜心教学将产生重要影响。
  
  搭建“脚手架”为学生助力
  
   “学习专题化、作业作品化、作品产品化、产品商品化”,这是刘缙课程团队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的一套“三品四化”双轨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有什么特点?刘缙介绍说,人才培养应当从课内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实验创新到创业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让学生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老师通过搭建“脚手架”来帮助和支持学生。
   刘缙课程团队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思政育人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
   让学习者在真实产业问题合作探究中,体验和参与专业知识学习和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通过学生组队合作学习,开展社会(市场)调研,选题与实验方案设计、成果展示、多次路演质辩,不断进行课题质疑和项目反思,让学习者在 “做”中学、在“做”中反思、在“做”中锻炼自己在“做”中发展个人能力、在“做”中形成情感思想方法,实现自主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练”,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将“学习专题化、作业作品化、作品产品化、产品商品化”。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不再是教授者的角色,而是更像一个‘教练’。”刘缙说,“通过课程教学改革,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做一个真实项目、并且在做项目中把所有过程记录下来,把成果展示出来(作品化),让学生有一种参与感、体验感与成就感,从而产生渴望达到结果的学习内驱力,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实践表明,在做项目中对学生价值引领、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沟通合作能力锻炼、创新思维和质疑精神培养是全方面的,是育才、育德和育人的相互统一。
   2018年以来,刘缙课程团队不断强化实践育人,打造“专创融合+课程思政”的育人特色。除在第一课堂注重挖掘思政元素外,还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嵌入思政元素,将思想引领贯穿教学实践全过程,使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环境、不同模式中汲取思想养分。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学生思想引领方面的“浸入式”优势,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形成第一、第二课堂育人合力。特别是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作为思政教育课程平台,组织优秀的项目团队,在课外深入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开展实地调研,了解民情国情,接受红色教育。通过对贫困群众进行创业项目帮扶,引导学生在“做”中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将思政课程小逻辑与精准扶贫、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大逻辑相融合,把党史、新中国史、时事热点等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讲好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引导和鼓励学生把最具价值和温度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实践中感受学以致用的价值
  
   “参加比赛给我带来实践的收获。”“通过参与调研,我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变化,感受到了学有所用的价值。”“通过比赛和调研,让我开阔了眼界,提升了个人能力。”……每当参加完大赛或者实地调研,学生都会留下满满的收获感言。
   自“专创融合”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师指导下,共有52个项目组、300余名学生参加了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和市场调研,形成了40份基于山西地方特色植物资源(野生植物、热销花卉、道地药材等)的社会实践(市场)调研报告或本学科领域有价值的项目策划书,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创业项目资源库。
   学生申报各类国家专利10余项。共有10余支学生团队参加了中国国际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课程组先后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全国总决赛铜奖3项、山西省赛区金奖9项、银奖13项、铜奖1项。指导中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指导山西省 “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银奖1项、铜奖1项。并有多名同学接受省教育电视台、凤凰传媒等多家媒体的专访;实践活动的记录片也获得了山西省“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广播电视大赛三等奖,并在国际教育电视台同步播出。
   同学们在实践反思和心得分享中纷纷表示,通过课程学会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开阔了眼界,了解了社会,真正感受到了学有所用的价值,也明白了如何做到学以致用。有的同学说,上了一个学期这门课程之后,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与人交流没有那么拘谨了,与人合作也不像以前那么惧怕了。还有同学表示,以前背一背,记一记就能拿八九十分,现在需要课后查资料、做调查、写方案、做实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感觉课程挑战度和难度明显增加了,但同时也真实深刻地体会到了实践的收获。
   “学生需要实践,老师更需要实践。”刘缙表示,通过参加本届大赛,与来自全国高校的名校、名家、名师同台竞技,比拼创新,让自己大开眼界,对他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锻炼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机会。今后,他会继续将自己满腔的热血与深情倾注于教育事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继续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