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2年01月12日

志愿者刘辉:石楼县第一个“红马甲”

  本报记者 贺建锋 通讯员 许文悦
  
   “这小子到了成家的年龄,不考虑终身大事,却整天奔波于公益。”在吕梁市石楼县,提起该县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刘辉,认识他的人都这么说。“我要用余生与志愿服务事业谈一场不分手的‘恋爱’。”在投身公益事业的第八年,刘辉向志愿事业发出了“爱情宣言。”
   多数时间里,刘辉都穿着那件仿佛永远不会褪色的红马甲。红马甲上留有不可磨灭的印记,留守儿童的眼泪、为空巢老人搬运面粉时留下的粉尘、背着受灾群众安全转移时溅上的泥浆,脏兮兮、皱巴巴似乎是红马甲永恒的宿命。可每次踏勘回来,刘辉都会将红马甲一洗如新,折叠整齐放进柜子里。
  
  “志愿者是什么使者?”
  
   “我是这个小县城里第一个穿红马甲的志愿者。”采访中,刘辉神秘而自豪地向记者“透露”了自己这一资深身份。
   2015年,刘辉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成立了石楼县城里第一家志愿者协会。可当时的石楼深度贫困,人们对“志愿者”一词还十分生疏,志愿服务也一度停滞在独自开展活动的狭小框架里。
   在一次走访服务中,身着红马甲的他们一进村,便引来了村民的围观。村里的男女老少用“稀罕”的眼神打量着这伙人,还有人上前拉住刘辉的手问,“志愿者是什么使者?”
   群众的疑问,让刘辉意识到,要打开老百姓认识志愿服务的大门,需要不断地思辨和践行。“只有二者不断转化,志愿服务才有力量,才能真正做到有益于人。”刘辉说。
   为持续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他自掏腰包外出“取经”,学习培训相关专业知识;广泛动员身边的团体、企业及亲朋好友,积极参与志愿建设;为有效连接社会爱心资源,凌晨两点多蹲在汽车客运站啃面包……最难的时候,“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就是他的八字箴言,红马甲就是他最坚实的盔甲。
   在刘辉及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志愿服务活动向多元化、规范化、法治化发展,老百姓也从最初对志愿者的不理解变为难分离,有的还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伍。
  
  心地善良“小辉辉”
  
   2020年,上万名石楼农村移民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可这些搬迁群众中有很多人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的孩子们虽然进入了新环境,但也遇到了新困扰。放学后,有的孩子进不了家门,只能在外面“放羊”;由于社区的房子“长得”很像,有的孩子时常迷路……帮助孩子适应新生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于是,“六点半课堂”应运而生。在刘辉着力打造的青少年服务空间这一方小天地里,孩子们第一次知道了过生日可以集体吃蛋糕;父母不在家,会有志愿者陪伴他们做作业、玩游戏;青少年服务空间里的上千本书籍可以免费阅读,学具、教具也能无偿使用。
   还未步入婚姻的刘辉,提前过上了“超级奶爸”的生活。为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他通过自学,考取了心理健康辅导员专业技能证书;三顾茅庐寻求专业的大学生团队,作为孩子们的辅导老师;为了防止磕碰,将直角课桌打磨成圆角。就这样,孩子们随着眼前红色的身影,一步步走向新生活。
   “‘小辉辉’是大家对他的昵称,因为他和动画片里不愿意吃羊的狼崽小灰灰一样心地善良。”龙山水岸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留守儿童呼雨辉笑着说。
   刘辉摸了摸孩子的小脑袋,回应道:“那青少年服务空间就是咱们共同的青青草原。”
   截至目前,青少年服务空间先后开展主题文化活动、集体生日会、公益课堂活动等192次,累计参与人次达9748人次,累计活动时长4000余小时。
  
  年轻人的马甲红彤彤
  
   2021年10月,石楼县发生严峻汛情,从前期的转移撤离,到中期的有效应对,再到后期的灾后重建,刘辉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青年突击队积极参与救灾全程,并动员社会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争取到了105万元的灾后重建物资,全部发放到了石楼的受灾群众手中。捐赠的棉被、毛毯等爱心物资,在曹家垣乡实现了65岁以上老人全覆盖。
   75岁的刘升光将新里新面新棉花的被子放在家中的热炕头上,老人激动地说:“国旗是红的,党徽是红的,这些年轻人的马甲也红彤彤的。”
   有支持就必定有质疑。刘辉认为,尊重被服务对象的真正需求,是志愿服务的前提。现在,他们整天都在想办法,针对不同受众采取不同服务形式、制定不同服务措施、提升服务质量。“志愿服务要有长期性,最好能做成项目,长期坚持下去。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做得多了,群众自然会认同”。
   团中央驻石楼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罗可亮在采访中对这名年轻的后辈寄予希望:“当前,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希望刘辉带领青年志愿者继续以实际行动在石楼这片热土上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