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2年01月21日
精彩提案

12件提案聚焦“双减”畅导教育回归正轨

  本报记者 田凤凤/文 胡远嘉/图
  
   “双减”是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的高频词汇,12件提案涉及到“双减”内容。“双减”让学生从培训机构回归校园课堂,“双减”后基础教育要如何应对?省政协委员们从作业管理、课后服务、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期末嘉年华 学生期待考试
  
   当考场变身为冬奥主题场馆、考题设为去北京参加冬奥会的生活实践、考分变成一句句暖心的学习力评价语,“双减”下的期末考试不再是学生的 “烦心事”,反而成为师生们翘首以盼、跃跃欲试的“开心事”。
   省政协委员、山西省实验小学集团总校长贾嵘表示,学校推出了“五项管理、十项举措”带动学校教育变革,学校教育的意义在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中唤醒、呵护和支持学生认识自己、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完成知识认知与管理,以适应、创造未来的职业与生活。学校以“双减”为契机,减负增效,打造高质量的教育。学校通过活力教育,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引领全体教师转变教育思想,逐步由布置作业转向设计作业,由作业设计转向课堂设计,由教师布置转向学生自主选择,从传统学习方式向项目化学习转变,撬动学校教育变革。树立“语文、数学、英语为基础课程,音乐、美术为核心课程,体育、心理、道德与法治为生命健康课程,计算机、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为创新课程”的大课程观,从而激发每个孩子的生命活力,为每个孩子奠定道德、智慧、健康、审美、创造等方面的素养基础,让每个孩子带着多元素养创造自己的幸福人生。
  
  家长难适应 培训机构钻空子
  
   省政协委员翟冬鸿表示,“双减”后,孩子们是高兴的,但家长们还是不能适应。迫于升学压力,部分家长或许还会想着法子补课。比如现在线上课程只能在周一到周五上,周末只能看课程回放,学生照样补课,或者看回放;比如线下课,现在可能更多会选择一对一,或者上门家教。如果需求存在,压力和负担不一定会改变,只是补课形式会改变。老师要冒更大的风险来补课,价格也会上涨。
   他强调,“双减”意见的出台,源自于回归教育本质的探索。只有学校、教师、家长及社会各方都尊重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长观,才能真正破除“抢跑文化”,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省政协委员原云也表示,面对“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一些学科类培训机构违规挑战政策底线,趁机钻取政策盲区空子,对校外培训进行变身、包装,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打游击战”等乱象行为。例如,语文类培训换成了“国学素养”和“阅读速记班”,数学类培训换成了“思维提升训练班”“逻辑思维拓展”,英语类培训换成了“英语舞台剧”和“英语分级阅读”等。地上培训转为地下培训、线上培训、一对一家教培训,甚至有的校外培训搬到了书店、茶饮店进行变相补课。对于国家明令禁止的周末和节假日培训,培训机构统一改为周中进行,恶意“钻空子”,玩起了“文字游戏”。
  
  家教有缺位 亲子关系或紧张
  
   省政协委员郭向阳表示,“双减”政策实施后,孩子们的作业量大大减少,学习压力和负担也随之减小。但是年龄小的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大部分家长没有辅导孩子的能力,孩子们学习的差距依然存在。同时,“双减”政策实施后,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叫停,以前通过校外教育机构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家庭,只能靠家长自己费心辅导。由于家长缺乏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导致辅导效果不佳。大部分家长缺乏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无法和孩子进行良性的沟通,导致亲子关系非常紧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家庭生活和教育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并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和掌控机会,家庭教育呼之欲出。“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指导家庭教育 创设新型亲子关系
  
   省政协委员郭向阳建议,教育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统筹建设家庭教育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开设公益性网上家长学校和网络课程,开通服务热线,提供线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家长们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指导和服务。教育部出台政策,相关高校开设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培养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各县组织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队伍,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养,鼓励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
   同时,乡级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对留守儿童和家庭困难儿童建档立卡,提供生活帮扶、创业就业支持等关爱服务。教育行政部门、妇女联合会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留守儿童和家庭困难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提供服务,引导他们积极关注儿童身心健康状况、加强亲情关爱。
  
  专业度不够 课后体系待完善
  
    “双减”政策的落地,为家长、学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但不可否认,政策在落地的过程中也会伴随一些问题。省政协委员翟冬鸿表示,课后延时服务,学生学习效率难以保障,部分学校延时服务效率不高,活动内容单一,时间利用率低。不少地方延时服务就是把学生召集在教室里写作业,往往是一个老师看管整个班级,只要不出事就行。
   省政协委员贾嵘表示,目前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仅是有什么给孩子什么,不能达到孩子需要什么提供什么,下一步希望可以拓宽课后服务的渠道,邀请有实力的社会机构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
   省政协委员刘建是忻州市长征小学的校长。他建议,学校定期组织活动或比赛,让学生享受到艺术的魅力、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增设劳技课程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户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好课后服务,增加周末及假期托管服务;切实丰富托管内容,实施“基本服务+拓展服务”的新模式,开展科普、文体、艺术、劳动等兴趣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基本服务和拓展服务有效整合,进行作业辅导和特长延伸,为确有需要的家长和学生减轻课业负担,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平台;严格执行课程设置规定,在开足开齐所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强艺体课程建设,保障艺体课由专业教师授课。
  
  平衡好资源 实现平等人才观
  
    省政协委员翟冬鸿建议,积极完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依据不同科目特点,完善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
   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杜绝违规招生、恶性竞争。平衡好教育资源,做好高中、职高分流,今后1∶1的比例将成为一个考核的潜在指标。分流可以让孩子选择合适自己的学校,走上技术实操岗位,成为一名大国工匠一样的人物。不走高考的独木桥,也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走向美好生活。
   但同时,当前社会上不正确的人才观和价值观仍然影响着人们的就业趋势。尤其在社会二元结构的大背景下,官本位思想仍然存在许多生存的土壤,各个阶层之间的不平等仍然存在。这种阶层之间的不平等,直接造就了在学习阶段分流教育的压力。因此,从长远计,实现平等的人才观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
  
  提升课堂质量 推动“三减三增”行动
  
   省政协委员刘建建议,首先要为教师留出专门的校本研修时间,要深入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认真分析教学案例,及时书写教学反思,逐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其次,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精心备课、上课、积极探索,提升课堂质量和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学校要注重作业管理的系统设计,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提高作业完成效率与质量、强化配套治理等。建议教师必须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环节,各有侧重地设计、布置和辅导,循序渐进,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选择性。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布置思考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布置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布置实践可操作性作业。进一步推动“减作业、增睡眠;减补课、增运动;减刷题、增实践”的“三减三增”行动。
  
  加强教师培训 完善保障机制
  
   省政协委员翟冬鸿建议,加强对教师的相关培训,聚焦课后服务内涵质量提升,精准学业辅导,丰富素质拓展,强化体育锻炼,补足劳动教育,多措并举,增强课后服务的质量和吸引力。
   他建议,实施教师弹性上下班制。根据学生规模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筹核定编制,配足配齐教师。政府要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明确相关标准,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确保经费筹措到位。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有关部门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应考虑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因素,把用于教师课后服务补助的经费额度,作为增量纳入绩效工资并设立相应项目,不作为次年正常核定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对聘请校外人员提供课后服务的,课后服务补助可按劳务费管理。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应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