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2年02月17日

悲惨逃难

作者:长治市武乡县东村小学 张锦儿 指导教师:李叶丽
  “家住武东县,四区胡峦岭……日本鬼子搅扰咱,不能在家中……”初听《逃难歌》,是在砖壁村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七十四周年”的纪念日活动现场。
   那天天气很好,北方的秋天,天高云淡,可我的心情很沉重。那沙哑的嗓音,恓惶的曲调,悲哀的歌词,以及表演者褴褛的衣衫和婆娑的泪眼,都让我难过。只一次,我就记住了 《逃难歌》,记住了歌里唱着的胡峦岭。
   于是,我跟着妈妈还有鹏英老师开始了一场“蓄谋已久”的探寻。
   冬日。午后。阳光正好。
   出发去往胡峦岭。村民姜卫湖叔叔热情地迎上来,姜叔叔直接带我们去见本村的逃难亲历者王松池爷爷。
   王松池,88岁,1933年5月出生于武乡县胡峦岭村的一户贫困人家。家中兄弟四人,三人参军。他本人17岁参军,参加过不少战役。在一间矮小昏暗的窑洞里,我们见到了耄耋之年的王松池老人,他满面红光,精神矍铄,正从炕上探出身子,看几位老乡下棋。
   见我们进来,爷爷有点儿不知所措。姜叔叔附在老人耳边大声地说出我们的来意后,爷爷从炕上移坐到炕沿上,把身子向我这边伸,示意我对着爷爷的耳朵说话。姜叔叔说:“老人身体硬朗,就是听力不好了。”
   我凑到老人耳边,大声说,想让他讲讲当年逃难的事情。
   “呀,好多都忘了,就是一天到晚提心吊胆,东躲西藏的。”“你那时候几岁?”我凑过去,提高嗓门问老人家。
   “八九岁,那时1943年的事情……”
   老人抬起头,望着黑黝黝的窑洞顶,似乎在极力回忆。
   1943年6月14日,日军第三十六师团二二二联队之小林大队五百余人和围剿共军第一师赵瑞、段炳昌所部三个团,共约三千余人,在大汉奸郝竹亭的带领下,侵占了武乡东部重镇蟠龙。敌占蟠龙后,为尽快打通蟠武路,又在沿途的白家庄、奶奶凹、胡峦岭、老凤坪等高地扎下护路据点。
   由于胡峦岭地势高险,易守难攻,又为蟠武路动脉,敌方最大的碉堡就落户在胡峦岭。敌人急于建立防护抵抗工事,他们筑碉堡、挖沟壕、建炮楼,大肆抓壮丁、抢牲口、抢粮食。乡民们不得不四处躲避,武乡地区二十多个行政村村民长达半年的逃难时光开始了。
   在那样的年代,苦难是最普遍最寻常的生活。
   王松池爷爷的奶奶郝爱则,在一次执行任务的途中,被敌人抓捕。在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下,她始终不开口吐露八路军的任何信息,开始绝食。后来,奄奄一息的郝爱则,活活饿死。
   全村人听闻这一噩耗,眼含热泪,送别这位女烈士。
   英勇。壮烈。
   胡峦岭村当时是个只有70户人家、不足300人的小村子,其中,武装自卫队民兵有80人、妇救会有30人、农救会有50人、青救会有40人、儿童团有20人,几乎人人参与斗争、个个上阵打仗。胡峦岭村涌现出无数的平民英雄、儿童团团长、民兵通讯员、民兵游击队侦察员、地下党秘密通讯联络员……
   在战火不断、烽烟四起的年代,他们运用各种战术打击敌人。如麻雀战、地雷战、窑洞战、藏猫战、隔山打牛战、诱敌战、断路杀敌战(胡峦岭现存五处断路杀敌旧址),并涌现出英雄杀敌模范魏明楼、王青和、王仁政、李子厚、李柱全、吴永茂、胡来春、姜生云……他们扛着锄头,扬着放羊鞭,挑着大粪挑子,站岗放哨,掩护部队转移,传送重要情报。
   今天,好多人都记不得他们的名字了,我们叫他们“英雄”。
   无疑,胡峦岭村是英雄的村庄,这里有着无数英雄!
   老人们一起唱《逃难歌》。沧桑浑厚的嗓配合着恓惶调,从这些耄耋老人口中唱出。那一刻,我和妈妈、鹏英老师都落泪了。
   此刻,阳光正好,从王松池爷爷家里那扇小小方方的玻璃窗外照进来,洒在斑驳脱落的墙皮上、掉漆开裂的炕沿上,洒在老人们饱经沧桑的脸上。
   告别了王松池爷爷,在姜叔叔的带领下,我们从村东头到村西头转了一圈。村子不大,但收拾得干净利索。家家的院子里都用铁丝网囤着玉茭,那是这一年的收成。窗台上码着葱,院墙边有地窖,地窖里一定放满了山药蛋、白菜、胡萝卜。
   这是衣食富足的好日子,大家再也不用东躲西藏地逃命了。
   的确,现在的人们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再不用四处逃荒要饭了。
   但是,好多人都已经忘记那段苦难了。特别是我们,偶尔听长辈提及才会想起,这里曾经腥风血雨,这里曾经壮怀惨烈。
   苦难过后,生活还得继续呀!
   胡峦岭的村民把一条条被敌人破坏的路修好,一孔孔被敌人烧焦的窑洞刷好,一个个丢失的亲人找回来。
   重建和平家园,重新幸福生活。
   梦里,一直跑,一直跑,为了活着……
   醒来,一直跑,一直跑,为了更好地活着……
   这是一群人在跑,一个时代在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