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2年05月18日
永不消逝的激情岁月——100件(组)实物中的共青团史(八十) 本报联合中央团校中国青年运动史料研究中心和“触摸团史”微信公众号主办

山西经验入选《我国第一批无盲乡村》

中央团校 李明龙/文
  但凡发表文章、出版著作,作者在获得社会名声的同时,其脑力劳动付出,也会得到报刊及出版社支付的稿费。但六七十年前的稿费单是啥样,大家或许极少有机会一睹芳容的。
   这份保存完好、受款人是“团山西省委宣传部”的稿费单,是团系统权威老字号出版机构——中国青年出版社印制的“稿费收据”。1958年6月28日填发,属于表格式单据,所用纸张为45克新闻纸,铅版印刷,拼版及印制质量不错,其尺寸宽为16.6cm,高为10.5cm。
   从填写字迹来看,该收据是复写纸抄写的。也就是说,它是第二联,为用于作者签收稿费的会计凭证,第一联则是出版社留存的存根联。但上方印有一行提醒小字:“此联请受款人盖章后退还本社”,要求作者签收后邮寄给出版社。这就说明,此收据最终是从出版社因故流失出来的。一份小小的稿费单,竟然无意间还原了一段扫盲运动历史。
   稿费单显示,团山西省委宣传部所撰写的文章是 “‘我国第一批无盲乡村’其中第3篇”,入选团中央宣传部编写的《我国第一批无盲乡村——扫除文盲的先进经验》一书。该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于1958年6月,开本为32开,首版印数55000册,定价:0.22元。
   书中共收录扫盲工作经验方面的文章12篇,1篇是《中国青年报》社论,1篇是团中央领导讲话,10篇为各地扫盲先进单位经验介绍。在各地扫盲先进单位经验介绍里,有2篇来自山西,1篇是团山西省委宣传部报送的 《山西省第一个青年基本无盲县——介绍沁源县领导扫盲的经验》,1篇是山西省教育厅报送的《文盲扫文盲,全村成无盲——记山西省右玉县海子湾村扫除文盲的经过》。
   为什么要编写这本经验交流文集,团中央宣传部在 “编者的话”里作了说明。1958年2月27日至3月6日,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全国扫盲协会等单位和团中央,联合召开了十八省市扫盲先进单位代表会,书中所编入的10篇经验材料,即是从参会先进单位中筛选出来的,有的是扫盲先进单位代表的会议发言,有的是省、县团委或教育部门总结的经验。
   据团山西省委推荐的扫盲经验材料介绍,太岳山上的沁源县以全省第一个青年基本无盲县走在了山西省扫盲运动的前列。截至1957年底,该县11372名农村青年中,已有81.2%的青年摆脱了文盲状态,在14—40岁的青壮年中,非文盲占60%左右。到1958年底,将实现青壮年基本无盲县。沁源县地处山区,经济和文化并不比全省许多地区优越,旧社会有半数以上的村庄里很难找到几个识字人,农村青年中十有九是文盲。
   沁源县如何能一跃而成为山西全省第一个青年基本无盲县呢?概括起来,有三条基本经验:
   第一,思想教育抓得紧,群众办学力量大。扫除文盲是千百万群众争取文化大翻身的运动,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和自觉行动。为此,沁源县从1952年大规模开展扫盲运动起,就一直抓紧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启发群众的学习自觉,依靠群众开展常年学习。在党团员和干部的带动下,90%以上的青年参加了扫盲学习,全县入学的青壮年文盲达到28000多人。
   第二,紧密结合大生产,因人因时搞扫盲。沁源县领导扫盲工作的另一条重要经验,是认真执行中央提出的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并为生产服务的方针,做到了因人因时,常年办学。此外,为使扫盲同生产紧密结合并推动生产,所办民校都设有政治课,讲解政治时事、党的政策和当前工作。负责讲授政治课的教员,除了各乡、社的负责干部外,主要是300多名政治义务教师。他们大多数是党员,少部分是优秀共青团员。
   第三,调查摸底订规划,加强领导齐推动。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和团县委,始终将扫盲工作视为全党、全团的一项重大任务。1952年,在部分村里作了典型调查,摸清了文盲底子,并总结了一些先进村庄的扫盲经验。在此基础上,订出了全县五年扫盲规划,确定了以党员、团员、基层干部和青年为主要扫盲对象,五年实现青年无盲县的任务。同时,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扫盲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县委统一领导下,全县各系统坚持领导同志负责、专人管理扫盲工作的作法,如团县委是由书记负责,宣传部具体管理。在基层,除了扫盲协会、文教委员会以外,党、团组织都确定有1—2人领导扫盲工作。为充分发挥各系统的领导作用,各部门工作分工明确,如青年团、妇联等部门,主要是组织和发动本系统的文盲参加学习。团的组织还积极建立青年扫盲夜校,领导青年扫盲队,发动知识青年参加扫盲工作。
   依靠重点,推动全面,检查评比,表扬模范,是沁源县指导和推动扫盲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方法。县委、县政府和团县委先后设立24个村为扫盲重点,并安排专人进行培养,所有村已成为青年无盲村。其中,8个村全部扫除了青壮年中的文盲。通过开会介绍、印发材料、组织参观、巡回展览等形式,沁源县对这些村的扫盲经验,在全县进行了推广。几年来,全县共表彰奖励模范民校45所、办学模范665人、模范义务教师251人、模范学员125人。
   山西省教育厅推荐的经验材料,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右玉县海子湾村扫除文盲的经过。海子湾,是山西省右玉县西北部万里长城边上的一个小自然村。在党的领导、培养、教育和支持下,该村经过不懈努力,以文盲扫除全村文盲,成为全县第一个无盲村。
   这本团中央选编的学习材料,10篇先进单位经验交流里,就有2篇是山西的,足以说明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全国性扫盲运动中,山西的扫盲工作抓得紧、抓得实,成绩突出,富有特色,成为全国先进典型和学习样板。1958年3月7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社论指出,“最振奋人心的是,各地都已出现了一批无盲的先进单位,如山西一省就有二百一十五个基本无盲村、六百二十五个青年基本无盲村”。之前介绍的扫盲教材、青年扫盲队队员证等实物,都是见证早期山西共青团开展扫盲工作的重要史料。
   当时的团中央书记处书记项南在评价这些扫盲先进单位经验时认为,各个先进单位能够提前完成扫除文盲这样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加强领导,依靠群众,鼓起干劲”这十二个字。具体来说,一是“全面规划,加强领导”;二是“鼓起干劲,反对保守”;三是“多种方式,常年学习”;四是“改进教学,订立制度”,并对山西扫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次会议,与会代表普遍形成共识:共青团是扫盲的主力军,这是共青团的光荣。团组织应该把扫盲工作看成是自己的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同工会、妇联及扫盲协会一起,用最大的力量来搞好这项工作。对此,项南同志说:“应当像共青团山西沁源县委那样积极主动,常年领导;做出规划,专人负责;经常宣传,造成声势;培养重点,树立旗帜;定期开会,评比奖励;组织义教群,开展民教民”,“所有的团员文盲都要像山西省右玉县海子湾村的刘占武和赵元孩那样带头入学,勤学苦练,边学边教,常年坚持”(原文载于1958年3月7日《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