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2年10月11日
中铁太原局集团公司太原车辆段大同运用车间业务主管王磊

铁路“创客”青年的科技攻关之路

  本报记者 张丽
  
   在中铁太原局集团公司太原车辆段大同运用车间,有这样一位“90后”铁路“创客”,年仅32岁的他,牵头研发了“铁路客车DC110V蓄电池智能补液枪”,节约生产成本超过10万元,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提出建立“监控数据动态分析系统”的“金点子”,先后获得集团公司 “十佳青年创新标兵”“优秀新入路大学生”“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他就是该车间业务主管王磊。
  
  由96分钟缩短为58分钟
  
   自2016年参加工作以来,6年时间里,王磊先后在库检、乘务、技术组工作。每到一个岗位,他都喜欢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寻找岗位的作业难题,并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解决。
   初到库检岗位工作时,王磊发现DC110V蓄电池补液作业仍然是用简单的漏斗灌注方法完成。紧密排列着的蓄电池使作业人员无法查看内侧液位高度,进而导致作业效率低、完成精度差,他便萌生了制作新型补液工具的想法。
   一到休班时间,王磊就拿着盒尺穿梭在客车之间,对着蓄电池比比划划。他发现,各类型蓄电池的标准液位高度大体相同,于是便参考汽车加油枪满油自停的工作原理,把加注剂量作为技改的优先项。在有了完善的设计思路和大量数据测量后,王磊开始着手设计。经历半年时间3个版本和67次试验改进,王磊成功研发出了智能补液枪,实现了蓄电池加液高度的精准控制与智能启停。在实际运用中,平均一列车的蓄电池补液时间由原来的96分钟缩短为58分钟,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认真处理每一个故障
  
   在同事眼中,王磊有一种好学习、肯钻研、不服输的精神,大伙打心里佩服他。他没有因为工作的辛苦避而远之或躺平,相反地,他选择“逆”而行之。“我就是想多学点车辆知识,多掌握点业务技能。”这是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每一次作业,王磊都会认真对待,“精检细修、确保质量”是他的岗位承诺。在周而复始的工作中,他没有一丝怨言,更没有一丝懈怠,始终把“以质量保安全”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中,一丝不苟落实作业标准,履行岗位职责,仔细查看车辆配件,不放过任何一个部位,不漏掉任何一处螺栓……每当发现车辆异常时,他便仔细排查故障部位和原因,以认真、较真的态度处理每一个故障,保证检修作业质量。
   “糟了,有可能是总风管风压状态不对。”2018年7月,王磊值乘大同开往广州方向的K732次列车巡视作业时,发现总风管风压下降并伴有车下风管漏风的声响,他立即通知车辆乘务长,并配合联系司机和应急指挥中心,及时更换破损配件,将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王磊能敏锐发现作业短板,提升现场作业效率,得益于他在生产岗位的不断历练。他刻苦学习、善于钻研、认真负责的态度,诠释了一名铁路青年的职责和使命,书写着无愧于青春的篇章。
  
  制作7个客车整修规范作业视频
  
   2020年年初,为适应信息化时代大数据应用技术的发展,太原车辆段成立了数据运用组,王磊经过层层选拔成为第一批成员。面对崭新的领域,王磊再次为自己定下一系列小目标。他从EXCEL表格深度使用方法入手,参考其他单位的经验,确定了数据运用方向,先后研发了“客车监控设备报警故障数据动态分析系统”和“车下电源故障分析系统”,实现了运用客车监控数据的动态分析,已预测了两起车下电源故障,为客车运用故障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铁路“创客”王磊的小目标不断增多。今年以来,王磊凭借多年技术积淀优势,着手编写了《车辆乘务员培训教材大纲》,制作了7个客车整修规范作业视频,撰写了《优化客车运用结构、提升旅客服务品质》调研报告,编制了5本客车标准化整修图册,供干部职工广泛参考学习,持续为客车安全蓄力赋能。
   时光不负赶路人。参加工作以来,王磊立足作业现场,主动科技攻关,积极创新创效。在每一个创新成果的背后,都饱含着他对工作的热爱与追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不断进步中获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