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11月08日
《上党晚报》全媒体记者丁德令

把泥土芬芳写进新闻报道

  本报记者 刘琴 文/图
  
   今天是我国第24个记者节。《上党晚报》全媒体记者丁德令说,许多人都曾问她:听说你们常跑重大主题报道,你曾经采访了哪些大事和大人物?丁德令从业12年,采访过无数个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故事。如今,让她印象最深刻的却不是那些“大事”和“大人物”,而是这几年下乡采访的故事。
  
  大山深处的一次采访
  
   黎城县大山深处有个小山村——新庄村。那里沟壑幽深,峭壁千仞。2019年冬天,几名徒步爱好者途经此处,在一处百米高的悬崖上发现了一副悬棺。得知消息后,丁德令决定前往查看。
   到达新庄村,由当地村民张海清作向导,一行五人爬上笔直陡峭的悬崖。途中,一条挂冰路拦住去路,大家小心翼翼地踩着冰面露出的枯草一步一挪地行走。越往高处走,路越难行,板岩碎石路又窄又陡。
   行走了近2个小时,他们终于到达悬棺存放地,只见棺内的蓝色军服、袜子、绑腿保存完整。经黎城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的专家证实,悬棺内安葬的是一位八路军无名烈士。大家向烈士遗骨默默地三鞠躬致敬。
   在对悬棺的采访过程中,揭开了80多年前那段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里,新庄村令人荡气回肠的抗战历史。这次特殊的经历让丁德令终生难忘。
  
  从“高材生”身上读懂乡村振兴
  
   2020年,王杰从武汉大学毕业,任长治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四级主任科员。2021年,他被山西省委组织部选派到黎城县源泉村工作,2022年被授予“武汉大学长江学子”。
   到村工作后,王杰编写了一个五年规划,规划旨在把源泉村优良的乡土资源、红色资源和自然资源挖掘出来,变成村庄发展的财富和资本,帮助村民过上好日子。一个规划,让村里的发展思路一下子清晰起来。
   源泉村的村民们怎么也想不到,一个刚到村里的年轻人,让这个大山里的小村庄第一次有了“五年规划”。村民们私下都在说:“这个小伙子,行!”
   每次到村采访,王杰总是在村口等着丁德令一行,见到大家后,就高兴地说个不停。“咱村又有新变化了!”“今年我们村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太行丹泉田园小镇项目建设正酣。”……在王杰的话里,丁德令能感受到他的热情与奋斗,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产业旺、乡村美、村民富。
  
  来自科技特派员的感动
  
   路世竑是平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长,他留给丁德令印象最深的是那份敬业精神。一次路世竑在赤壁村进行小麦田间调查时,腿有残疾的他不小心摔倒,险些掉入岸边的深沟里。他爬起来后拍拍身上的灰,根本没有在意,而是继续在本子上记录着麦苗的长势。
   在乡亲们眼里,路世竑总是随叫随到。他来往于田地之间,在一次次的面对面指导、交流和参与中,与农民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为大家解决了生产技术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1600多个。路世竑被群众称为农技“贴心人”。工作28年,路世竑用一滴滴汗水诠释自己的情怀和梦想。如今,他依旧在田间地头奔波,服务农民,帮助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结出“振兴硕果”。
   采访路世竑,让丁德令记忆深刻。这几年,在无数次风雨中、烈日下,丁德令穿梭在田间地头,脸上沾土、脚上沾满泥。这些经历让她深刻地明白,只有深入基层,去融入那些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故事,才能写出更能触动人心的作品。
   “什么是重大主题?在我心中,这样好的大时代下,最基层的人民群众过上了好日子,就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重大主题。”当记者12年,回顾所经历的每一天、所走过的每一段路,对于丁德令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
   12年前,丁德令20多岁,每次采访总是冲锋在前,充满斗志,想要做一个伸张正义、侠肝义胆的女记者,仗义执言,敢说敢做。那时,她每个月都能写50多篇稿子,曾创造过一些热点和“爆款”。12年后,她更能沉下心来,扎根基层,不怕苦不怕累,记录这个大时代下每个“小人物”的故事。
   “我们都是极平凡的普通人,但我们的幸福正是这个时代的写照。我们用笔记录真实,用心感知真情;我们为群众执笔,为时代放歌。记者,不仅是一份职业,更代表着责任与担当。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奋斗,让脚下泥土变成笔尖的芬芳。”丁德令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