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11月24日
潞安化工集团王庄煤矿宣传部部长王小军

扎根矿山 带着坚韧不断生长

  本报记者 刘琴 通讯员 孟涛涛 孔静
  
   在第八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评选中,潞安化工集团王庄煤矿宣传部部长王小军的报告文学《抗战记忆》荣获乌金奖。
   参加工作以来,他从最基层的井下机电检修工做起,先后在宣传部、新闻中心、文明办、企业文化办等部门工作。工作之余,他在全国、省、市媒体发表了大量反映煤矿职工战天斗地的新闻稿件。先后荣获“山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山西省优秀共青团干部”“山西省新长征突击手”等称号,并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聘为中国煤炭史志委、文献委个人委员,先后获得中国煤矿文学乌金奖、中国当代散文奖等。他就像一粒种子一样,扎根矿山,带着坚韧的力量不断生长。
  
  与石圪节煤矿的情缘
  
   提起王小军,大家都会说:“他是‘老石圪节’人。”石圪节煤矿是中国共产党接管的第一座“红色煤矿”,也是王小军参加工作的地方。
   在《抗战记忆》中,他用大篇幅记录了潞安化工集团石圪节煤矿的红色足迹、风土民情、人文历史……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石圪节,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名字,却与我之间有一份特殊的情感纽带。”王小军在散文《寻找渐行渐远的背影》中这样写道。
   被问及写《抗战记忆》的初衷时,王小军若有所思,“每个人,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历程。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在黑暗中熠熠发光。如果不及时捕捉并记录下来,恐怕会被那片黑暗永久地吞噬。我的笔法虽拙劣但笔耕不辍,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写下这些文字,无论多么微小,都希望能为这宏大的历史长卷添上一笔”。
   “我们所熟悉的环境隐藏着无数未知的隐情,如同历史的尘埃中掩藏着无尽的宝藏。石圪节,作为昔日中国煤矿史的主旋律,承载着红色的记忆和科技的烙印。它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工业文明的崛起和煤矿文明的辉煌。走进石圪节,就像打开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充满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积淀。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变迁。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诉说着曾经的故事和未来的希望。”谈到潞安、谈到石圪节,王小军有道不完的情怀。“作为闻名全国的煤矿,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蕴。我从事文字工作多年,如果身在其中的我都看不清、弄不懂、理解不透石圪节矿的精神内涵,无法将它继承、发扬和壮大,那便是一种失责,是良心上过不去的一道坎。”
  
  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随着写作功底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王小军被调到公司办公室秘书组工作。为了尽快上手,他自费买了多种与工作紧密相关的书籍。
   “当时有人说,写公文是很枯燥的事,而且经常会加班加点。但我从未这么想,对我而言,写作是二次学习的过程,通过一次次核稿、修改与完善,才能知道哪些方面和领域有欠缺,在以后的读书中弥补……”王小军说道。
   在王小军看来,公文写作是最需要严谨对待的事,严谨到一个词语也得细细斟酌。那时,他意识到,光靠以前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就把市面上能买到的所有有关公文写作的书看了个遍,每写一次就总结经验和不足,再积极反思出现的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了把读书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习惯,工作变得如鱼得水,而他也成了大家口中的“工作通”。
   “分享是一种快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时常把看过的书分享给大家,并且毫不吝啬地分享读书笔记和心得,每本书、每一页都记满了笔记,有的是读书的时候记的,有的是在实践中领悟到记的。”
   坚持读书,让他的生活在忙碌的工作中变的有了追求。
   “为了让更多的人从阅读中受益,我在自己建立的QQ青年志愿者群、微博、博客中,向大家推荐好的书籍、好的文章。在青年文化活动中心设置了‘青年文明书箱’,让更多的人加入阅读中。”
   如今,作为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得主的王小军与他的《抗战记忆》,往近一点儿说,唤醒的是一代人的记忆,那代人或许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往远一点儿说,他保存的是民族的记忆、历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