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4年03月26日

134件(套)文物亮相沈阳讲述山西琉璃文化

  本报记者 田璐
  
   近日,“晋韵华彩——山西琉璃艺术展”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展出。该展览通过134件(套)文物,展示了古老的东方文化遗产山西琉璃,更让观众见证了中国古代琉璃工艺取得的辉煌成就。
   琉璃,是以铅硝为基本助熔剂,经过800~900℃烧制而成的陶胎铅釉制品,与烧制温度需要1200℃以上的瓷器相比,琉璃烧制的温度较低,因此,也称为“低温铅釉”。我国在汉代已经开始烧造琉璃,并用于建筑。山西出土的汉代低温釉陶器皿,大多为明器,表面铅釉多呈绿色,器型包括壶、鼎、罐、仓、灶、楼阁等。
   此次展览由山西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鞍山市博物馆主办,分为“山西琉璃的时代变迁”“建筑上的琉璃”“庙堂与明器”3个单元。第一单元展示了丰富的山西琉璃遗存和难得一见的早期琉璃艺术文物。其中包括山西各地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低温釉陶明器,北朝时期诸多重要遗址中的铅釉陶器,隋唐时期的三彩釉陶及两宋时期在建筑上和墓葬中出现的许多琉璃精品。第二单元主要展示建筑上的琉璃。元朝统一全国后,山西琉璃的制作品类、造型、工艺、色彩等方面较前均有发展。元初创建的永乐宫,各殿瓦顶上的琉璃构件制作技艺极高。明代社会市民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寺庙兴建,促进了琉璃制造的空前繁荣,其制作规模、技术均创新高,琉璃艺术佳品丰富多彩。清代的琉璃制造业建筑构件格式化,屋顶上素面脊筒增多,工匠世袭传承,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第三单元展出发现于1955年的明晋裕王墓中(墓主人为明代末年第十一代晋王朱求桂),陵墓墓门门顶及八字墙可见蓝绿釉勾头、滴水、脊兽等琉璃装饰。本单元还展出了明代墓葬出土的各类家具明器,如彩釉陶桌、釉陶供品高足陶盘、茄皮紫釉陶花瓶、釉陶蜡烛台等,为研究明代家具的造型、组合、陈设等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几千年来,生活在三晋大地上的人们用故乡的热土和多彩的釉料,以炉火纯青的技术和非凡的智慧与创造力,培育出了神秘多姿的琉璃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琉璃带着五彩斑斓的故事,继续传承。据悉,展期截止到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