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3年07月20日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负责人郭亚静

弃教从农 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本报记者 刘琴

  郭亚静本是幼师,却走下讲台扎进地头钻研菌类种植。她没有技术、没有资金,硬是凭着一股子拼劲和干劲,成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负责人,成为长子县人大代表、长治市人大代表。她引领了当地菌类种植技术的创新,带领当地农民实现了菌类的高质量生产。
  1988年,郭亚静出生在长子县东王家堡村,父母都是菜农,依靠起早贪黑地种菜供她读书。从学校毕业后,她根据所学专业成为幼师,谁也没想到,她会和农业种植结下不解之缘。

弃教从农 毅然决然投身农业

  2015年,从事幼师工作的她回到家中发现,父母、亲戚都在为白菜卖不上“白菜价”而发愁,卖菜所得还不够成本。思来想去,郭亚静终于悟透一个道理 “要想把蔬菜卖出去,绝对不能局限于传统菜品和种植技术”。
  于是,郭亚静决定弃教从农,投身农业种植行业,并通过各种渠道查阅相关的种植知识,可是“要学什么?怎么学?”让她很茫然。思考许久,她意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走出去,才能真正了解市场、掌握技术。
  两个多月里,郭亚静走遍了长子县的各个村庄和蔬菜市场,发现菌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饮食观念的提高在市场上很走俏,但是食用菌的种植规模在长子县却相对较小,且现有的食用菌农户的种植技术也不完善。于是,她开始自学食用菌种植技术。
  2016年,郭亚静去山西省食用菌研究所学习了3年有余。其间,她与研究所的实习大学生、研究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她的食用菌种植知识和技术得到了快速积累和提升,成为当时研究所的第一个“农民研究生”。

错峰轮种 探索种植新路径

  从研究所回来后,郭亚静立即着手筹备食用菌种植公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技术有了,资金从哪里来?她只能硬着头皮向亲朋好友借。2019年11月,山西班泽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成立。
  公司就像初生的婴儿,是希望,也是重担。郭亚静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她”快速成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壮大起来。公司要想在全国的食用菌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抛弃旧观念,经过全面考察,她做了个大胆的决定——错峰轮种,后半年种植羊肚菌,来年夏季种植平菇。根据这个总思路,她开始着手进行种植,但是错峰轮种最难克服的是如何确保羊肚菌高效高产。试种初期,她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质疑,有人说当地早就种过羊肚菌,这东西水土不服;也有人说种这东西技术门槛高、难度大,只有专家才行。可郭亚静硬是凭着不服输的劲儿带领家人和信任自己的农户,在冬季闲置的6个蔬菜大棚里为羊肚菌的生长创造条件。最终,“水土不服”的羊肚菌顺利成活。更让她惊喜的是羊肚菌亩产竟达500斤,这个好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长子县农业局和山西省农科院。2019年,她的公司与山西省农科院联合示范获得成功。她的“错峰轮种”思路,实行了反季节平菇与羊肚菌的交替生产,形成了公司的良好生产模式。

坚定信念 带农民走致富路

  2020年,郭亚静扩种了13亩羊肚菌,还带动周围几个合作社和30多户农民跟着她一起种植。前期的种植一切顺利,然而临近出菇时却遇到极端天气。这场寒流让大伙儿都遭了殃,有的育苗大户损失达20余万元,郭亚静的种植大棚被暴雪压塌。此时的郭亚静没有被击倒,带着工人“迎寒风、战暴雪”,用坚定的信念战胜了困难。
  2020年3月,山西省羊肚菌栽培技术交流会在山西班泽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园区举办,当地的羊肚菌种植,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肯定,郭亚静也成了全省羊肚菌种植的“领头雁”。她聘请农大的教授和技术人员,对当地百姓开展了免费培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合同制的形式组成产业生产联合体,与周边农户结成连心、连利、连风险的共同体,全面推进长子县食用菌产业化进程,提升了当地的种植技术水平,带领大家共同走上致富路。
  如今,郭亚静已是长治市人大代表,这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责任。她满怀信心地表示:“‘新农人’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更是国家‘乡村振兴’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我有信心带动更多的‘新农人’,争当新时代的农技工匠,带领更多的农民朋友走上共同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