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中架起生命梯 浊浪里筑就忠诚堤
本报记者 郭丽菲
连日来,在风雨肆虐的一线,阳泉市平定县消防救援大队青年突击队闻“汛”而动,向险而行,以无畏的坚守和专业的救援,构筑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屏障,用行动书写了忠诚与担当的青春篇章。
以迅捷响应抢占先机
防汛救灾,预警是第一道防线。阳泉市平定县消防救援大队青年突击队与气象部门建立了高效联动机制,确保暴雨预警信息实时接收、无缝对接。一旦观测到天气异常或接到预警,队内应急响应机制瞬间激活。通讯员作为“神经中枢”,迅速通过内部系统将信息传达至每名队员。指挥中心科学研判,果断下达集结指令,明确时间、地点和装备要求。全体队员始终保持“箭在弦上”的临战状态,依托平日高频次的实战化演练,实现了闻令即动、快速集结,时刻准备奔赴最需要的地方。
以机制保障凝聚合力
面对汛情,精细化的预案和明确的责任分工是制胜关键。
突击队紧密结合辖区实际,制定了详实可行的防汛抗洪应急预案,精准标定从指挥员到战斗员的每一个岗位职责。通过清晰的责任链条和严格的考核机制,确保任务分解到人、责任压实到人,形成了上下贯通、协同作战的强大合力,为高效有序开展抢险救援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以“舍小家”换“万家安”
荣誉的背后是巨大的付出与牺牲。防汛准备期间,训练强度和备勤时间大幅提升。训练频次大幅增加,水域救援技能训练、器材维护保养、预案演练等工作占用了大量休息时间,午休、周末加班加点成为常态。
为保持24小时战备状态,取消轮休、延长备勤更是家常便饭,更令人动容的是,许多队员克服了重重困难,选择坚守岗位。他们用个人的“舍”与“守”,换来了万家灯火的安宁。
以无畏身躯架设“生命之梯”
7月23日傍晚,一场真实的考验不期而至。18时58分,冠山消防站警铃大作:新派小区附近河道有3名孩童因河水暴涨被困于河心孤岛般的土堆上,命悬一线。突击队迅速出动2车12人,于19时11分火速抵达现场。只见暴雨后的河道浊浪翻滚,水流湍急,杂物随波冲荡,轰鸣震耳。3名孩童在洪流包围中瑟瑟发抖,立足之地随时可能坍塌。
指挥员果断决策利用单杠梯架设生命通道。队员们分工协作,迎着急流,艰难地将单杠梯一端稳固在岸基,另一端奋力递送至土堆。每一步都险象环生,强大的水流冲击着救援人员的身体。他们凭借过硬的技能和无畏的勇气,成功架起 “生命之梯”,至19时14分,3名被困孩童被成功救至安全区域。这场高效精准的救援,是突击队日常刻苦训练和英勇精神的最佳印证。
以团队力量铸就精神丰碑
是什么支撑他们一次次逆流而上?是“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的崇高使命。社会赋予“逆行者”“火焰蓝”的崇高荣誉感和身份认同,激发了沉甸甸的职业使命感与守护家园的责任担当。平日千锤百炼获得的精湛专业技能,赋予了他们在危难中拯救生命的自信与能力。队伍中“传帮带”传承下来的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光荣传统,以及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团结一心、协同作战所形成的强大团队凝聚力,共同构筑了他们冲锋在前、永不退缩的钢铁脊梁。
以更高标准守护山河安澜
快速统一的动员部署、专业精准的力量建设、严格的值守备勤、针对性的实战训练、高频次的装备维保……平定县消防救援大队青年突击队在实战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构成了一套高效可靠的应急响应体系。
展望未来,这支突击队设定了进一步缩短响应时间、提高救援成功率的新目标,并致力于提升科技应用水平以辅助决策,同时加强指战员心理疏导和团队建设,确保队伍始终保持旺盛斗志和强大战斗力,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更复杂汛情做好万全准备,继续在防汛救灾的征途上奋勇前行,做党和人民信得过的忠诚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