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一线 网格“吹哨”青春“报到”
本报记者 郭丽菲
夏日清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袭击阳泉市城区,官坊街社区和韵小区内一棵大槐树被拦腰折断,粗壮枝干横亘在主干道,尖锐枝杈严重威胁行人车辆安全。
险情发生后,官坊街社区青年突击队迅速响应,10余名队员冒雨集结,高效开展清障工作,两小时内恢复道路畅通,展现出基层治理中蓬勃的青春力量。
青年担当筑牢安全防线
7月3日清晨,阳泉市城区官坊街社区被突如其来的狂风打破了宁静。和韵小区里,一棵高大的大槐树在狂风中剧烈摇晃,最终不堪重负被拦腰折断。粗壮的枝干像一头拦路虎横亘在小区主干道上,尖锐的枝杈则张牙舞爪,时刻威胁着过往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居民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刻拍下照片发到了小区群里。消息刚一发出,就被青年突击队队长杨丽霞看到了。她心里咯噔一下,深知情况紧急,没有丝毫犹豫,抓起工具包就往现场赶,短短5分钟就抵达了事发地点。
到达现场后,杨丽霞迅速扫视了一圈,对险情有了初步判断。她一边启动应急机制,联系树木的产权单位请求支援,一边打开社区青年群,发出了“紧急召集令”:“和韵小区主干道有大树被风刮断,堵塞交通且有安全隐患,急需支援,请大家带上工具尽快赶来!”
“收到!马上到!”“我这就过去!”社区青年群里瞬间热闹起来,10余名青年党员、团员纷纷响应。他们有的刚起床还没来得及吃早饭,有的正准备送孩子上学,接到消息后都第一时间改变计划,拿起家里的铁锹、锯子等工具,冒雨赶去现场。此时的雨势丝毫没有减弱,雨水打在身上冰凉刺骨,但大家顾不上这些,甚至没人在意湿透的衣裤紧紧贴在身上的不适感。
“大家分工一下,力气大的先把细枝杈挪开,会用锯子的来锯主干!”雨势未减,队员们顾不上全身湿透,在现场快速分工。就在大家忙得热火朝天时,产权单位的青年技工也开着清运车及时赶到。众人齐心协力,先把锯断的树干一根根搬到清运车上,再仔细清理散落在路面的残渣。锯木声、碰撞声、吆喝声在雨中交织,一场高效协同的清障战斗迅速展开。经过两小时的奋战,所有断枝残渣被清理完毕,道路恢复畅通。
“没想到这群年轻人这么能扛!”居民吕师傅连连称赞。突击队“响应快、作风硬、敢担当”的过硬特质,不仅有效化解了险情,更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可。
青春动能注入基层治理
此次高效处置,充分检验了官坊街社区“网格吹哨、青春报到”机制的实战效能。“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其构建了一套 ‘问题发现—快速响应—高效处置’的闭环体系,精准破解了基层应急治理中“反应慢、力量散、协同难”的痛点。”杨丽霞说,从运作逻辑看,这一机制以社区网格为“神经末梢”,将居民、青年力量、职能单位紧密串联:居民通过小区群等网格内渠道实时上报险情,网格内的青年突击队队长第一时间“接哨”,5分钟内抵达现场研判,同时通过社区青年群发出“召集令”,10余名青年党员、团员半小时内携带工具冒雨集结;针对涉及产权单位的问题,同步启动跨单位联动,产权单位青年技工迅速驰援,形成“居民吹哨、网格传声、青春报到、多方协同”的处置链条。
其优势体现在响应速度“快”,从险情发现到力量集结仅用半小时,较传统流程缩短60%以上;力量动员“准”,以青年党员、团员为核心的突击队,基于“守护家园”的共识主动响应,避免了“临时拼凑”的低效;协同效能“高”,社区与产权单位的青年力量无缝配合,锯断枝干、清运断木等环节衔接紧密,两小时便完成原本需半天的清障工作,恢复道路畅通。
官坊街社区青年突击队的实践表明,以网格为依托、以青年为主体的快速响应机制,特别适合老旧小区、人口密集社区的应急治理需求,能有效应对树木倒伏、积水内涝等常见险情。
未来,该社区将进一步优化“网格吹哨、青春报到”机制,加强青年队员在防汛技能、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应对复杂险情的能力,持续为老旧小区安全防线注入 “青春动能”,让居民在面对突发情况时更安心、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