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9月30日
构建全链条防控网

山西九部门联合印发结核病防治规划

本报记者 王钰钦

  近日,省疾病预防控制局、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等九部门发布《山西省结核病防治规划(202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施策”为核心,提出到2030年全省无高流行地区、结核病发病率持续下降、患者经济负担逐步减轻的目标,为健康山西建设筑牢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屏障。

防治成效与挑战并存

  《规划》显示,近年来,山西结核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全省累计发现并规范治疗管理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6.2万例,发病率年递降率稳定在7%以上,成功治疗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死亡率维持在全国较低水平,有效保障了群众健康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但当前防控形势仍面临多重挑战。根据2023年数据测算,全省117个县(市、区)按发病率划分为三类地区:2个高流行地区、42个中流行地区、73个低流行地区,区域间防治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同时,患者主动就诊意识不强、规范治疗管理存在漏洞、结核潜伏感染干预难度大、耐药结核病诊疗进展缓慢等问题,仍是制约防治工作的关键瓶颈。

锚定“2030无高流行”目标

  《规划》确立“到2030年全省无高流行地区”的核心目标,同步提出“中流行地区比例降低、发病率持续下降、死亡率保持低位、患者经济负担减轻”的综合要求。
  为确保目标落地,《规划》创新性设置“2027年阶段性评估”和“2030年终期验收”两个时间节点,从“发现、治疗、预防、管理”四大维度细化9项核心指标,覆盖重点人群筛查率、耐药结核病筛查率、规范治疗率、卡介苗接种率等关键领域。
  针对不同流行地区,《规划》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高流行地区除重点人群外,每年开展全人群主动筛查;中流行地区对年度发病率超100/10万的乡镇,次年必须开展全人群筛查;低流行地区重点关注流动人口聚集区(如城中村、工地、农贸市场),通过风险评估动态开展针对性筛查,实现“一地一策、精准防控”。

六大举措织密防控网

  为实现规划目标,《规划》从六方面推出21条具体措施,构建“防—治—管—助”一体化防控体系。
  在强体系筑牢医防协同根基方面,要结合城市医疗联合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完善“分级诊疗+分工协作”机制,配齐诊疗设备并落实感染控制要求。要将结核病防治纳入省统筹区域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信息互联互通。要完善多层次培养体系,落实防治人员薪酬激励政策,新入职人员及骨干每年至少接受1次专业培训。
  在早发现重点人群、场所“应筛尽筛”方面,强化医疗机构首诊责任,对咳嗽、咳痰超2周等可疑症状者优先开展胸部影像学和病原学检查。扩大重点人群筛查范围,高流行地区每年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尘肺患者等高危人群,以及肺结核密切接触者、艾滋病患者开展1次筛查;学校、监管场所、养老院等重点场所,将结核病检查纳入入学(所、院)及年度体检必查项目。推广新技术赋能筛查,所有结核病定点医院对疑似患者首选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在精治疗“互联网+”助力规范管理、耐药防治关口前移方面,推行标准化诊疗,实施标准化治疗方案;耐药患者由省、市定点医院组建专家组制定个性化方案,推广全口服短程治疗技术。创新患者管理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随访、服药提醒,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基层健康管理。省、市定点医院完善二线药物药敏试验能力,实现耐药患者“早发现、早治疗”。
  在严预防切断传播链条方面,严格落实卡介苗国家免疫规划。因地制宜设立预防性治疗门诊,规范传染性患者停工停课、复工复课管理,医疗机构将结核病感染控制纳入院内管理,每年为医务人员开展胸部影像学或感染检查。
  在减负担政策兜底防返贫方面,统筹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与公共卫生项目,降低患者自付比例;将符合条件的患者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对有返贫致贫风险的患者建立监测台账,因人因户制定帮扶计划。
  在广宣传推动健康知识“六进”方面,开展常态化宣传,推动结核病防治宣传“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医院、进校园、进家庭”。借力节点扩影响,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世界卫生日”为契机,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开展主题宣传。推进“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活动提升行动”,鼓励公众人物参与。
  《规划》明确“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九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疾控与卫健部门统筹推进,发改委支持防治机构建设,教育部门落实学校体检与晨检,公安司法部门负责监管场所防控,财政部门保障经费投入,医保部门优化报销政策,药监部门加强药品质量监管,科技、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协同做好科技支撑、社会救助、流动人口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