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思政的标识性范畴与场景化应用
教育部召开的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5年部署会以“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为主题,围绕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高质量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进行了系统部署。会议提出的深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为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并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提供了遵循。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担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职责,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智慧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概念与创新模式,其理论框架将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网络空间融为一体,呈现出泛在化、境域化与沉浸式等特征,正在重塑着高校思政教育生态。
面向智慧课程建设的战略需求,如何将人工智能作为思政课改革的最大驱动力已成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一个共识和新的教改向度。其标识性范畴的本质是实现技术逻辑与教育逻辑的深度融合,内涵可从技术架构、教育模式、资源整合三个维度进行界定。第一,技术驱动的精准化体系。即,遵循向上向善基本原则,以数据要素为核心,通过标准化采集体系和可信数据空间,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同时搭建智能交互平台,如辅导员—智能体—学生之间的“三元互动”范式。这一范式的运行机理是,AI智能体通过问答互动、数据分析、智能协助三阶段,使学生完成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感知的转变,推动教学场景数智化跃迁。第二,教育模式的创新性重构。包括,基于动态多维评价体系,结合学生认知分析,形成个性化育人路径;运用自身资源优势,将各校史文化转化为动态体验资源,强化价值引领。第三,资源整合的生态化布局。如构建跨领域协同机制,通过标准化协议实现多模态知识抽取,实现政用数据与民用数据的优化整合,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此外,还需持续平衡数据效能与人文关怀,构建开放、智能、可持续的育人生态。
智慧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其场景化应用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思政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各类具体场景中,实现精准滴灌、全域育人的效果,其核心应用场景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技术赋能的沉浸式教学场景,实现“单向灌输”到“智慧互动”。主要包括XR技术与数字孪生,即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将红色场馆、历史遗迹等资源数字化,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基于多态大模型构建AI数字人教师,为学生提供24小时个性化辅导,如知识答疑、心理疏导等,弥补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第二,个性化学习场景,实现“走马观花”到“深度体验”。依托AI分析学生行为数据,推送定制化学习包,如党史专题、法治模拟课程等。同时形成跨学段一体化学习惯性,即通过对学生行为的分析,以及一些特殊意义的思政课,完成个体学习由小学到大学学段的串联,推动价值观分层递进。第三,协同化育人场景,实现从“经验决策”到“数据驱动”。通过全国性思政教育平台完成跨校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师—生—机”三元交互模式,回应Z时代大学生数字化生存的认知特点,并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向多维体验转型。第四,跨领域协同的实践场景,实现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感知”。主要包括搭建虚实结合的教学空间,如整合校园设施与社会资源,实现“场馆里的思政课”与课堂教育的无缝衔接;促推音乐与思政的融合,通过“音乐+党史”模式,以红色经典歌剧、歌曲传唱为载体,吸引学生主动关注和传播,在艺术审美中深化思想教育。第五,网络空间场景,实现“简单推送”到“生态营造”。如打造思政类“网红”IP,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动漫、直播等形式,创作优质网络思政内容。或者形成智能内容推荐,在校园网、官方新媒体平台设置“正能量”算法,优先推荐主流价值观内容,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智慧思政的场景化应用代表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未来方向。它不再是简单地将线下课堂搬到线上,而是通过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一个虚实结合、数据驱动、精准施策的全新育人生态系统。在充分利用AI算法动态解决智能资源匹配问题的同时,形成动态化评价与资源生成,建立实时反馈机制,并结合区块链技术记录学生成长档案,实现思政教育全流程的数智化追踪。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技术为赋能手段,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西安理工大学 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