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专业领域 用实干点亮青春新赛道
本报记者 毛明辉
2019年盛夏,怀揣着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扎实学识,王浩林走进原晋煤集团寺河二号井选煤厂,自此与“煤海”结下不解之缘。从实践到创新,从技术员到管理者,他用“五小”成果破解生产难题,以精准服务助力转型发展。如今,身为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宇光公司数智化分公司车间管理员的王浩林,仍保持着最初的热忱,在洗选药剂研发的新赛道上继续探索。
初心 把青春安放在奋斗坐标上
从山东理工大学本科生到江西理工大学矿业工程研究生,王浩林始终深耕专业领域,也促使他带着“把理论变实践”的初心,一头扎进选煤生产一线。
最初在寺河二号井选煤厂,他从基础岗位做起,跟着老师傅跑流程、查设备,把选煤工艺的每一个环节记在本上,更刻进心里。2020年转任技术员后,他肩上的担子重了。既要解决生产一线的工艺难题,又要参与智能化改造。
面对循环往复的生产轨迹,他从不觉得乏味,而是把“把工作做得更好”当作信条,在设备轰鸣声中摸索优化空间,在数据报表里寻找改进方向。2021年调任寺河矿选煤厂技术员后,他更是主动扛起技术创新改造的重任,末煤能力提升、新厂房洗末系统增效、瓦斯治理改造……一项项与生产紧密相关的改造项目,成了他打磨专业能力的“试金石”。
“选煤工作看似平凡,却是煤炭高效利用的关键一环。”王浩林说,那些扎根现场的日夜、那些反复调试的细节,不仅让他摸清了选煤生产的“脾气”,还让他在平凡岗位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奋斗路。
实干 用“五小”成果破解生产难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王浩林的工作写照。
在寺河矿选煤厂,新厂房磁选机因落差高,出现“翻花”现象,严重影响介质回收效率,成了困扰生产的“老大难”。
那段时间,王浩林白天泡在现场观察设备运行,晚上查阅资料、绘制图纸,连吃饭时都在琢磨解决方案。一次偶然,他看到家中的碗状容器,突然灵光一闪,“能不能设计一个类似的缓冲装置”?
带着这个想法,他反复修改方案,最终研发出“碗状蜂巢式缓冲装置”。装置投入使用后,问题迎刃而解,介质回收率显著提升。“解决问题的过程让我痴迷,成功后的满足感更是无可替代。”王浩林说。
正是凭着这股韧劲,让他在创新之路上收获满满。山西省能源行业“五小”创新大赛优秀成果特等奖、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五小”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煤炭加工利用分公司创新成果一等奖……10余项荣誉背后,是他对技术创新的执着。更难得的是,他将实践中的思考转化为专利成果,4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每一项都源自生产现场的真实需求,真正实现了“创新为生产服务”。
担当 以精准服务助力转型发展
2024年,王浩林迎来职业生涯的新角色——宇光公司数智化车间管理人员,主攻洗选药剂研发与生产。这次,他面对的是集团转型发展的新考题——各矿井煤质变化频繁,选煤厂洗选药剂不匹配,导致煤泥水处理效率低、吨煤泥药耗高。
“不能再用‘一刀切’的药剂方案,要给每个矿井‘量身定制’。”王浩林迅速理清思路,牵头推动洗选药剂自动化生产线建设。他带领团队深入各矿井选煤厂,采集煤泥水样、滤饼、药剂样本,在实验室里开展煤质分析、XRD定性分析、粘土矿物分析,把每一份数据都精准入库。通过反复实验与调试,形成了“一矿一策一配方”的专用组合药剂方案,既能优化煤泥水沉降效果,又能降低药剂成本。
如今,这条自动化生产线已逐步发挥作用。某矿井使用专用药剂后,吨煤泥药耗下降15%,循环水质量明显改善;另一家选煤厂通过精准配方,生产效率提升8%。
回首来时路,王浩林始终记得自己初到矿井时看到的那句话——“不怕榜上无名,坚信脚下有路。”
站在新起点,王浩林不忘初心,扎根实干,用创新与奉献,在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路上,书写着新时代青年技术人才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