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技术封锁“技术小白”逆袭成“革新先锋”
本报记者 毛明辉
在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长平公司洗煤厂的中控室里,30岁出头的技术员杨凯正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指尖在操作台上灵活游走。如今,这个能从容驾驭全厂智能化系统的技术带头人,十年前还是个连鼠标都不敢碰的“技术小白”。从青涩学子到“革新先锋”,他用十年青春书写了一段与洗煤厂共成长的奋斗故事。
破茧 从“雾里看花”到搭建知识框架
2015年,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杨凯带着对工业生产的好奇心,进入长平洗煤厂,可眼前的一切,顿时让他傻了眼——复杂的洗选工艺像一张巨网,高低压控制回路如迷宫般交错,各品牌PLC控制系统更是“各说各话”。程控室内,满屏飞转的数据和密密麻麻的操作界面,让他瞬间手足无措。
“虽是大学生,可面对这些设备,我连碰鼠标的勇气都没有。”杨凯坦言,最初的日子,他每天在现场、配电室、程控室之间奔波,图纸翻得卷了边,却总觉得设备和数据像隔着一层迷雾。“填鸭式”的学习让他越学越焦虑,直到某天他突然醒悟:“光记参数没用,得知道原理。”
他沉下心来重新梳理思路。先弄明白机电设备的运行原理和工作目的,再按设备组成、工作流程搭建知识框架,这种由表及里的钻研,让他逐渐拨开迷雾。当知识体系像搭积木般成型的那一刻,杨凯感觉自己像“小鸡破壳”,突然拥有了独立解决现场难题的能力。
凭借这股钻劲,他被调入厂技术室,正式踏上专业技术之路。
攻坚 自主创新节省百万资金
随着技术日渐成熟,杨凯从“单打独斗”转向带领团队攻坚。2022年,厂里的视频监控系统成了“老大难”,老式闭路线摄像头老化严重,通讯网络频繁瘫痪,安全生产管理常因信息滞后陷入被动,高昂的改造费让厂里犯了难。
“杨凯,敢不敢自己干?”厂长的话掷地有声。杨凯没有丝毫犹豫,回答道:“敢!”
于是,他带着技术小组和车间工友,从设计规划到设备选型,从现场施工到参数调试,把每个环节紧紧攥在手里。3个月时间,他们敷设光纤15000米、网线8000米,熔接光纤2000次,硬生生用90万元完成了100余个点位的全厂视频监控系统改造,为企业节省160万元。
更亮眼的是,他们借助互联软件,将监控画面实时共享到职工手机终端,打造出“掌上巡检”模式,让长平洗煤厂成为装备集团首家自主完成全厂监控改造的单位。这项革新不仅让生产状况尽在掌握,更为后续“一人多岗、减人增效”铺就了技术之路。
亮剑 逆风而上打破技术封锁
铁运定量装车控制系统的改造,更显年轻技术员的骨气。这套关乎全厂生产的关键系统,被厂家技术封锁多年,仅装一节车厢就有24步逻辑操作。更离谱的是,软件被捆绑在一台使用了16年的老旧电脑上,随时可能瘫痪。
为了打破困局,杨凯带着团队利用8个月时间,拆解4个子系统,逐条破译2000多条指令,硬生生啃下这块“硬骨头”。
2023年9月,完全自主研发的铁运装车控制系统成功运行,至今稳定可靠。“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让我们有了和专业团队‘掰手腕 ’的底气。”杨凯自豪地说。
远航 锚定智能化发展方向
站在煤炭行业技术革新的风口,杨凯没有停下脚步。为紧跟智能化矿山建设潮流,他开启跨领域学习,自学考取矿业工程国家一级建造师资格证。从法律规范到经济管理,从矿业实务到系统思维,他在更宏观的视角里找到了洗煤厂的升级方向——智能 “精洗”。
“要用智能化工具实现高效率、高效益运转,最大化提取原煤价值。”如今,杨凯正带领团队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从十年前的茫然无措,到如今的技术领航,杨凯把青春最珍贵的十年献给了洗煤厂,也在这个领域里完成了从“技术小白”到“革新先锋”的蜕变。
他坦言,十年成长教会了他“遇到困难,不埋怨自己,不指责他人,不丢失信心,团结一致就能突出重围”。
未来,这个谦逊而执着的90后,还将带领团队,为企业的智能化发展注入更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