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盾构为“笔”书写青春之歌
本报记者 毛明辉
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赵庄煤业生产技术部技术员张伟宇总说,自己的办公室不在生产技术部的楼房里,而是在千米深的井下巷道,他的工作就是以盾构为“笔”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
从案头攻坚到现场蹲守千米井下为盾构机“破岩开路”
当集团将首例“晋控装备盾一号”TBM试验任务交给张伟宇时,这名研究生学历的技术员没有丝毫犹豫——从技术方案编制时的案头攻坚,到盾构机组装硐室施工现场的蹲守,再到设备下井安装时的昼夜跟班,他把严谨和创新刻进了项目的每一个环节。
没有兄弟矿井的经验可借鉴,张伟宇就泡在网上查找相关技术案例,拉着厂家工程师反复推敲;为确保硐室尺寸精准,他带着团队校对不下10次,最终用双向对掘挑顶的施工方式,在设备下线前完成了高标准硐室建设。在他看来,“盾构机试验是蹚新路子,每一步都得踩实,容不得半点马虎”。
23天安装与提前20天完成任务 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设备制造阶段的一场“博弈”,让同事记住了张伟宇的坚持。
厂家初始设计的4台钻机,张伟宇分析后发现远不能满足快速掘进需求,于是便一次次找到厂家沟通,坚决提出修改方案,最终推动厂家重新设计,将钻机数量增加到6台。
在设备安装阶段,张伟宇更是把“抢时间”做到了极致:盾构机异形部件难固定,他连夜制定方案,加工特制板车;为保障安装进度,他推行“3×8制”跟班,每周召开协调会解决问题。原本计划的安装周期,被他硬生生压缩到23天,“晋控装备盾一号”顺利始发,比计划提前了20天。当井下传来设备启动的轰鸣声时,连续多日盯守现场的张伟宇才终于松了口气。
刷新岩巷进尺纪录 创新脚步从未停歇
盾构机始发不是终点,而是新挑战的开始。每天的协调会成了张伟宇的固定日程,他从掘进路线规划到人员配置,从设备检修到制度保障,逐一完善细节。
首月进尺308米、次月402.9米,单日最高20米、单班最高10米——一连串刷新集团岩巷进尺纪录的数字,是张伟宇和团队交出的答卷。
在推进试验的同时,张伟宇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歇:2023年获评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科技先进工作者”,手握3项集团“五小”成果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还参与完成了深部软煤复合顶板技术研究项目。
在千米井下的黑暗巷道里,张伟宇用技术和坚持为煤矿掘进事业点亮了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