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清水入汾流 太榆退水渠水质动态提升
本报记者 陈彤 通讯员 李佳潞 陈蓉蓉
10月14日,记者从太原市小店区了解到,太榆退水渠水质提升项目建设及试运行圆满完成,这一成果不仅为省、市“一泓清水入黄河”重点工程注入强劲动力,让“一渠清水”从规划蓝图变为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更彰显了小店区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坚定决心。
一次创新
太榆退水渠水质提升项目是太榆退水渠沿线水污染治理项目的再深化,在依托汾东污水厂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沿线水质,肩负着确保出水口水质达到地表Ⅲ类标准、为沿线生态环境提供更坚实生态保障的重大使命。
该项目分段建设主槽8.3千米,设置挡水堰22座、沉砂池1座,同步沿新建主槽布设水质净化系统及配套设施。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创新性应用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技术——这既是全市首次将该技术应用于水环境治理工程,也是全省首次将其应用于河槽动态净化。这项技术融合生物处理与膜分离优势,通过生物膜(附着微生物群落)对污水进行高效净化,真正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一场攻坚
施工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关键的清淤环节率先迎来“拦路虎”。部分路段紧邻乡村小道,道路狭窄,大型清淤机械难以进入作业面;更为棘手的是,作业区上方密布高压线,形成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面对这一局面,施工单位迅速调整策略,果断改用小型、灵活的机械设备,分批次、小范围作业,同时组织人力昼夜轮班作业,力求以最快速度完成清淤,并最大限度降低对周边村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如今,历经动态优化与持续监测,太榆退水渠水质已稳定达到地表Ⅲ类标准,这一核心目标的达成,不仅标志着项目建设实效落地,更让“一渠清水”从规划蓝图变为了触手可及的现实。随着渠道绿化工程的实施,昔日单调的渠岸已被连绵的绿意包裹,更吸引了白鹭、野鸭等水鸟蹁跹而至,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太原小店的土地上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