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10月22日
国家级非遗苏氏琉璃第十七代传承人张珺靓

窑火青春匠心传承 让千年琉璃重焕光彩

本报记者 郭丽菲

  8月的太原,暑热未消。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一个展位却比天气还要“热”。27岁的张珺靓在展位前耐心地向热情的顾客介绍手中的琉璃作品:茶宠憨态可掬,项链挂饰国潮风十足,香炉摆件精致实用……这些打破传统印象的琉璃文创,让非遗技艺变得可亲、可玩、可日用。闭幕当天,她带来的百余件作品全部售罄,意向订单甚至排到了次年3月。问及秘诀,这个年轻的姑娘眼神笃定道:“用心把火续上。”

传承非遗 把经验写进釉里

  这把火,始于2020年。彼时,刚从沈阳师范大学动画专业毕业的张珺靓,做出了一个让身边人有些意外的决定:回太原,追随姥爷葛原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项目苏氏琉璃的第十七代传承人。她的第一课,不是设计图纸,而是走进东山“采土”。在姥爷的严格要求下,每一样材料她都要亲手摸、用牙咬、拿舌尖尝,用最原始的方式去分辨其“火候”与特性。“土有土性,火有火德,学不会认土,一辈子入不了门。”姥爷的话她铭记在心。然而,在书本知识与窑火实践之间,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张珺靓以为自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现实的锤炼远比想象中猛烈。
  第一次独立烧制被誉为“釉中贵族”的孔雀蓝,她因记错了一个小数点的配方比例,付出了惨痛代价。窑门刚开到一半,一声沉闷的“砰”击碎了她的期待:整窑30多件素坯瞬间炸裂,布满蛛网般的裂纹。她在窑门口蹲了整整两个小时,泪水止不住地流。姥爷没有过多安慰,只是递过来一把扫帚:“哭完了把窑渣扫干净,明天重新配。”
  在炎热的7月,为了盯守一窑作品,张珺靓在灼热的窑口前整整24小时未合眼。然而,由于天气潮湿,出窑的作品釉层大面积剥落,如同被生生撕掉一层皮肤。挫败感如山压来,她将自己关在工作间,像外科手术般一点点为剥釉处补色,再送进窑炉重烧。就这样反复了整整7次,那一抹幽深典雅、摄人心魄的孔雀蓝,终于被稳稳地“留”在器物之上。这不仅是釉色的胜利,更是一次匠心的淬炼。

跨界创新 废渣巧变瑰宝

  琉璃,自古是宫殿庙宇之上不可或缺的华彩,其釉色百年不变。张珺靓开始思考,如何让这“阳春白雪”走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吸引年轻一代的目光。
  她抛却传统纹样,运用擅长的动画手法和大胆配色,将山西自古热闹的迎亲场面生动地描绘在珐华瓶上,创作出“风俗系列珐华瓶”,获得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
  最具代表性的创新,是她与姥爷共同开发的“变废为宝——炉渣变琉璃”系列。灵感源于一次偶然,她从路边捡起一块废弃的炉渣,其天然独特的镂空形态让她和姥爷产生了艺术灵感。在最初的试验中,炉渣挂釉烧制后总是呈现一片焦黑,无法与绚丽的釉彩结合。面对一次次失败,祖孙二人一点一点调整配方,在长达5年的反复试错中,支撑他们的是那个朴素的信念——“琉璃会被更多人看到”。
  终于,化腐朽为神奇。靓丽的琉璃釉成功披覆在炉渣之上,废弃的工业残渣被幻化为意趣盎然的琉璃假山、绚烂的琉璃珊瑚、寓意美好的常青树……该项目荣获“神工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被多家官方媒体争相报道,成为非遗传承与环保理念完美结合的美谈。

打破壁垒 让琉璃闪耀世界

  张珺靓所传承的苏氏琉璃,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曾为故宫供应琉璃瓦件,文化底蕴深厚。太原东山丰富的原料资源,为这份瑰宝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养分,但辉煌的历史背后,是传承的艰险与辛酸。
  因琉璃釉彩需以铅为助熔剂,古时匠人需在密闭环境中炒铅,极易铅中毒,严重影响健康,加之“技艺绝不外传”的古老行规,导致琉璃匠人锐减,核心技艺如珐华器(孔雀蓝)甚至一度失传。这让张珺靓深刻意识到,非遗技艺绝不能止步于少数人的坚守,而应拥抱时代、广泛传播。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理应承担社会责任,让更多青年人了解非遗的魅力。”张珺靓说。
  2020年至今,张珺靓通过研学体验、技能培训、公益讲座、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累计教授学员超千人,并积极为对口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搭建起从校园到非遗工坊的桥梁,为这门古老技艺的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在张珺靓心中,琉璃承载着深远的使命:“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建筑,就有红墙碧瓦。‘碧瓦’就是琉璃瓦,它是中华工艺美术的独特符号。”她动情描述:“那片片覆满中国古建筑脊梁的金黄、翠绿、碧蓝,化作了中国古建的魂。”张珺靓的愿景,是让山西琉璃走向世界,让这璀璨的东方艺术瑰宝在全球舞台上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