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共青团打造“实习太原”品牌激活青春动能
本报记者 郭丽菲
不久前,一场意义深远的签约仪式搭建起青年人才与地方发展双向奔赴的桥梁。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教授、太原迎泽区相关负责人与团太原市委代表共同签署思政教育基地合作协议,并为迎泽区“博士小院”揭牌。6名博士接过聘书,3家企业与博士现场签署共建协议。这场仪式不仅是校地合作的新起点,更是太原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打造“实习太原”品牌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太原共青团以“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为总牵引,聚焦“实习太原”品牌建设,将大学生实习实训作为“引才、育才、留才”的关键抓手,创新构建“政策赋能+平台支撑+服务保障”三维工作体系,推动工作从单一实习活动向全链条人才培育跨越,为太原构筑人才集聚高地注入青春动能。
释放高端人才集聚效应
在古交市的“博士小院”里,中国科学院徐明岗院士团队正在攻关煤矸石治理、生态修复技术,为太原绿色转型添力;在太原市杏花岭区的“博士小院”,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博士杨立功团队正开展InSAR技术研究,助力太原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这些曾经普通的院落,如今已成为高端人才服务基层的创新平台。
“博士小院”是团太原市委探索打造的新型柔性引才载体,围绕太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及产业技术等重点领域,通过整合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等多方资源,以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形式,吸引博士人才服务基层、赋能产业,走出了一条“校地合作、产才融合”的新路径。
“引进一个博士团队,带动一个产业领域”。太原共青团联合各县、区相继打造“博士小院”,精准对接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发展需求,通过提供科研经费、实验室设备和配套政策,让高端人才在基层一线找到用武之地,实现青年人才与地方产业的双向赋能。
深化校地协同育人
今年暑期,北京大学“力行计划”实践团的学生们带着问题来到娄烦县,他们的调研笔记记录着这场深度实践的收获。在潘家庄村,大家详细了解该村如何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大家重温入党誓词,感悟革命精神。这种深度实践模式,正是太原共青团深化校地协同育人的重要成果。
为了将政治引领与实践育人相融合,团太原市委依托市团校开设“青马工程”实习专项训练营,邀请中央团校教授王冬梅等专家授课;17个临时团支部开展主题团日活动,覆盖学生1900余人次。组织实习学生走进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等地开展研学,沉浸式感受并州文化和历史底蕴,在实践中培育“四个自信”。
目前,太原已与北京大学等12所高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君宇传承计划”等特色项目,拓展校地红色文化共育路径。仅今年1至8月,就吸引65所省校合作高校的260名学生来并实习,为深化“留并留晋”工作积累了宝贵人才资源。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太钢精密带钢公司生产车间,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学生对0.02毫米的“手撕钢”发出阵阵惊叹。这场为期6天的“山西老工业基地转型”主题社会实践,让学生们看到了山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案例。从百信信创产业基地到灵石煤矿,从万亩生态园到综改示范区,学生们带着问题来,带着思考走。这样的深度体验,得益于太原创新实施的“揭榜挂帅”项目制实习模式。
今年,团太原市委创新实施“揭榜挂帅”项目制实习。在传统个人岗位基础上,新增团队项目实习模式,发布“青春传承中华文脉专项”岗位50个、“揭榜挂帅”项目18个,吸引西北工业大学“韵书画壁”实践队等26个高校团队开展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主题实践。
此外,设立爱心暑托班,缓解儿童“看护难”问题;开展“红领巾讲解员”服务,让红色历史焕发活力;在地铁站点位开展志愿服务,助力城市高效运行。更有北京大学“力行计划”团队深入娄烦县开展乡村产业调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团队以青年视角传播晋剧文化,实现专业知识与地方需求的精准对接。
暖心服务增强学子归属感
8月6日,太原工人文化宫广场上,120名实习学生组成8支队伍参加城市挑战赛。大家在迎泽公园寻找城市记忆;在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完成拼图挑战,并唱响经典歌曲;还在钟楼街为城市代言。“通过这些活动,我真正爱上了这座城市。”一名参赛学子动情地说。
这样精心设计的活动背后,是太原全方位的服务保障体系。今年,太原为实习学生提供月度生活补助、全周期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通过统筹青年安居公寓节约住宿成本280万元,让大家在实践中感受组织关怀。
“从繁华的黄浦江畔回到厚重的汾水之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以其周到的安排、热情的接纳和充满挑战的工作环境,让我们这群异乡学子倍感温暖,也拥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刘丹婷感叹,在太原的实习经历,不仅获得了宝贵的政务实习机会,还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寻根”与“铸魂”之旅。
完善从实习到留才闭环
在8月11日举办的实习实训座谈会上,150名学生分享了在太原的实习感悟。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详细解读了人才政策,向青年才俊抛出“橄榄枝”。团太原市委书记崔燕波表示,太原将建立实习就业转化跟踪机制,为有留并意愿的学生定向推送就业政策与优质岗位。
这套完善的留才机制已初见成效。今年1至8月,太原市106家单位累计发布实习岗位6317个,最终录用实习学生4248人,实习满意度达99%,推荐度达96%。许多实习学生表示,通过实习,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还增强了对太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如今,太原正以“实习太原”品牌建设为牵引,通过打造“博士小院”、深化校地合作、创新项目制实习等举措,构建引才育才留才的全链条体系。
据悉,下一步,太原共青团将把“实习太原”打造为引才育才的“先手棋”和“金名片”,依托“学子归巢工作站”深化校地合作,联动“博士小院”等平台提升实习实训效能,优化岗位匹配与服务保障,以细节温暖学子。同时,通过建立人才数据库和意向跟踪机制,引导青年在太原高质量发展中挺膺担当、贡献智慧,真正让“实习太原”成为吸引、留住、成就青年的强大平台,让更多青年才俊在这片热土上成就梦想、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