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沃野做﹃土特产﹄式新农干
本报记者 李茹霞
清晨6时30分,阳城县董封乡征反坡村的山间还萦绕着薄雾,郭迪迪沿着蜿蜒的村路往前走,不时停下来和早起的村民打招呼,“张大爷,您家玉米最近长势咋样?”“李婶,上次说的医保代缴材料我帮您带过来了”……
这个出生于1995年的姑娘,自2023年1月以到村工作大学生身份来到征反坡村,便把脚步深深扎进了这片土地,用实干与热情,书写着“新农干”的乡村振兴答卷。
扎根基层 把实事办进村民心坎里
初到征反坡村时,面对陌生的村情、繁杂的事务,郭迪迪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以“归零”的心态从头学起、从实做起。
两年来,她协助村“两委”完成网格治理、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从“门外汉”成长为“村里人”,从“大学生”蜕变为“新农干”,用一件件实事赢得村民的信任,也让青春在基层一线焕发出别样光彩。
“村里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村民的难,再小也要放在心上。”这是郭迪迪到村工作后常说的一句话。为尽快熟悉村情,郭迪迪把“多听、多问、多走”作为工作准则,每天跟着村干部跑田间、进农户,按时参加村里的各项会议,认真记录每一个细节。
在森林防火特险期,郭迪迪和护林员一起守在林边山头,用行动践行“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承诺。人居环境“六乱”整治行动中,她撸起袖子和村民一起清理道路垃圾、铲除破损标语,一点点擦亮村庄“颜值”。
到村工作以来,郭迪迪累计入户走访在村群众50余户,帮助村民完成养老保险资格认证、医保代缴等“小事”上百件,排查住房安全、用火用电等风险隐患30余条,撰写调研报告3篇,提出意见建议30余个,组织全乡20名到村工作大学生成立“董封乡云水情文艺宣讲小分队”,用村民听得懂的方言、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惠民政策,让政策红利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找准路子 破解集体经济发展难题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只有让产业发展起来,村民的腰包才能鼓起来,村庄才有持久活力。”这是郭迪迪在基层实践中得出的感悟。初到征反坡村,她便敏锐地意识到,村里的农业结构相对单一,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不足。为改变这一现状,她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开始对全村产业发展情况、资源禀赋进行全面摸排。
经过多次走访调研,郭迪迪发现征反坡村并非没有优势:毗邻次营、董封两地,区位条件优越;全村500余亩土地无一亩撂荒,耕地资源充足;村里农机手、种粮大户较多,发展农业的基础扎实。“既然有这么好的条件,为啥不能在土地上做文章?”一个想法在她脑海中逐渐清晰——发展农业机械服务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把“黄土地”变成“致富田”。
为此,郭迪迪多次和村“两委”干部沟通交流,走访村里的老党员、老农技员和农机手,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同时,查阅大量农业合作社运营案例,反复分析利弊。最终,在与村“两委”的共同商议下,征反坡村确定了以农业服务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方向,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找到了新路子。
实干担当 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样板
郭迪迪深知产业发展不能“纸上谈兵”,必须一步步抓实抓细。在模式搭建上,他们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创新提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模式,成立党支部领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土地“耕、种、防、收”全链条农业服务。面对资金难题,郭迪迪向上级部门申请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向村民讲解合作社的运营模式、收益分配方式,发动村民投资入股,凝聚发展合力。
2024年,征反坡村迎来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成功申报并获得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资格。其间,郭迪迪主动承担起信息统计与资料整理工作,帮助农机手完成服务作业单登记,协助收集10个项目村的农户信息、肥料发放记录等资料,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2025年,郭迪迪又协助村“两委”完成农业生产托管经营主体申报工作,成功承接董封乡2931.29亩农业生产托管项目,征反坡村被逐步打造成董封乡“现代农业产业生产托管示范基地”。
如今的征反坡村,田间地头农机轰鸣,合作社里订单不断,村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郭迪迪的笔记本上又添了新的计划: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培育村里的特色种植产业……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郭迪迪说,她会继续做“土特产”式的新农干,用脚步丈量乡村大地,用双手擘画发展蓝图,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征程上,贡献更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