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晋城“生态成绩单”亮眼
本报记者 李茹霞
  10月29日,晋城市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详细介绍“十四五”以来全市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及饮用水水源保护等领域的举措与成效,交出了一份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的亮眼“生态成绩单”。
  发布会指出,“十四五”以来,晋城坚持“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通过强化“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显著改善。大气环境方面,截至2025年9月底,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从2020年的5.30降至3.57,二级优良天数比例提升至75.1%,PM10、PM2.5浓度分别达58微克/立方米、26微克/立方米,预计年底将创历史新低并实现连续三年达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方面,9个国、省考地表水监测断面连续三年100%达标,198条黑臭水体完成治理,85个乡镇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实现规范化建设;土壤环境方面,“一住两公”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五年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从“十三五”末的12.13%提升至53.5%,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在污染防治攻坚层面,晋城通过“加减法”组合拳推进蓝天保卫战,完成8家钢铁(冶铸)、3家焦化等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对655家企业实施环保绩效评估;以“三水统筹”打好碧水保卫战,整治入河排污口223个,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严守“安全防线”推进净土保卫战,建成77个“无废细胞”,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100%安全处置。同时,通过关停污染企业、推进清洁取暖改造、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等举措,持续夯实绿色发展基底,累计完成34.09万户居民清洁取暖改造,106家重点企业清洁运输比例达76%。
  针对记者关切的土壤环境与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相关负责人回应称,目前晋城土壤环境总体良好安全,已建立农用地“优先保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三级管理体系与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源头管控、关闭地块管控”机制;饮用水水源保护方面,全市2个市级、8个县级、75个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2024年完成88个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今年新增界标、宣传牌等防护设施,并正推进张峰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全力守护群众“水杯子”安全。
  下一步,晋城市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进一步提升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