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非遗保护 共商文化生态创新发展
本报记者 张云鹏
  10月27日,“怡然晋中·心中的家”2025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新发展交流活动在晋中市介休市张壁古堡开幕。全国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在省份的文旅部门负责人、非遗专家学者及传承人代表齐聚一堂,以非遗整体保护为核心议题,共商文化生态创新发展路径。
  启动仪式上,威风锣鼓《鼓舞盛世 大义千秋》以铿锵鼓点拉开了活动序幕,左权民歌《又唱桃花红》、木偶戏《道是无“声”却有情》、祁太秧歌联唱《黄土根韵》及晋剧《大登殿》选段等非遗节目轮番登台,婉转唱腔与精湛技艺赢得现场阵阵掌声,尽显山西非遗的独特魅力。
  本次活动构建“1+8”沉浸式展览体系,将张壁古堡的街巷院落化作天然展厅,以一条“家文化”动线串联八大主题篇章——“叩响家门・乡音启程”“家乡风物”“家风传承”“家味记忆”“家艺巧琢”“家戏春秋”“家传武技”“家国天下·此心安处是吾乡”。130余项非遗项目、2000余件(套)展品沿动线错落分布,清徐老陈醋的醇厚酸香、平遥推光漆的莹润亮泽、介休琉璃的精巧纹饰交织成独特的文化图景,让嘉宾在移步换景中重拾家的记忆,感受文化生态的鲜活脉动。
  为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活动设置了20余处非遗互动点位:关帝庙前,《大义》情景剧重现晋商精神内核;校场上,太谷形意拳传承人的展演刚劲有力;扎染院内,白族扎染、苗族蜡染、湘绣、蜀绣等技艺百花齐放;璃韵阁中,景德镇窑、德化窑、汝窑等瓷器珍品熠熠生辉;陈醋院里,太原莲花落的说唱声与陈醋的香气相融,搭配筋道的徐沟灌肠,让游客在视、听、味、触多感官体验中亲近非遗。
  “数智体验”特色展区成为活动一大亮点。4组全息投影精准还原国家级非遗心意拳的拳法精髓,5组高亮度全息风扇通过创新拍摄剪辑技术展现山西非遗绝技,混合现实技术则1∶1立体还原铁佛寺二十四诸天造像。这座集“全息复活、交互感知、全景漫游”于一体的数字展厅,让千年非遗在数字空间中与观众实现跨时空对话,解锁非遗传播新形态。
  活动中,2025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讨会同步举行。中山大学教授宋俊华、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非遗部主任葛磊等专家学者,与江西、山东、河南、广东等多省(区)文化生态保护区代表,围绕“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与创新发展”展开深度研讨,为保护理念落地生根凝聚智慧共识。
  晋中市文旅局党组书记齐宏亮表示,下一步,晋中市将持续放大“文化生态+旅游”“非遗+科技”的综合效应,让文化生态保护成为山西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的“晋名片”,助力更多游客在山西“记住乡愁、找到归属”。
  据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非遗为核心,开展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的重要载体,全国目前共有23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晋中市全域,太原市晋源区、小店区等4县(区)及吕梁市汾阳市、孝义市等4县(市)共3市19县,于2025年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获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不仅成为山西非遗保护的金字招牌,更标志着山西省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迈上新台阶,对促进山西中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