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 大同文旅业发展势头强劲
本报记者 吕汉富
  10月28日,记者从大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辉煌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工作锚定建设“文化之城”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发展目标,牢固树立“抓文旅就是抓经济,抓文旅就是抓产业”的理念,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业比较优势,坚持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多元赋能的原则,整体呈现出文旅市场态势“旺”、文旅业态产品“新”、文旅服务质量“优”、文旅品牌形象“靓”的显著特点,大同正在成为外地游客向往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十四五”期间,大同市创新建立了12345热线涉旅投诉快接快处快返等九大工作机制,形成了假日调度、重点场馆景区延时开放等23项宠客暖心举措,凝聚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云冈、恒山、古城、长城、平型关“4+ 1”龙头景区“聚人气、引流量”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依托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打造了李二口、守口堡等一批重点乡村旅游村,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形成龙头景区带动、乡村集聚发力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圆满完成了“十四五”各项工作任务。
  旅游市场火爆出圈,热点门户城市地位日益凸显。特别是近三年来,全市旅游接待人次实现“快速恢复、迅速增长”态势。2022年至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量从3187.62万人次增长至6229.89万人次,旅游收入从152.57亿元飙升至613.46亿元。2024年,大同以占全省约13.51%的游客接待量、12.03%的旅游收入,在全省旅游格局中占据重要分量;同时,凭借持续火爆的文旅热度,多次跻身小长假、黄金周全国旅游热点城市榜单。
  古城业态丰富新颖,成为留客新的引擎。经过持续不断的打造,大同古城经历了“建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的完美蜕变。随着鼓楼东西街、县楼街等文旅街区的建成运营,大同古城正成为传统建筑美学与现代时尚生活相结合的文化消费休闲矩阵。今年以来,大同古城文旅新业态、新玩法不断更新,《如梦大同》《因为大同》《天下大同》3台演艺节目齐聚古城,“音乐巴士”、4座街心转角楼3D全息投影等新业态层出不穷。从2024年的数据来看,来同游客平均停留时间由1.6天增长至2.6天,外地游客占比超过2/3。“回头客”占比达到一半以上。
  产业发展载体剧增,文旅融合催生新业态新产品。“十四五”期间,新培育文化体育娱乐业规上企业8家,总量达到13家;新培育A级景区27家,总量达到37家;新培育省级旅游度假区5家,总量达到6家。新增旅行社93家,总量达到162家;新增执业导游538人,总数达到852人。培育形成了“文旅+”多元业态发展新格局。“研学+”,形成了九大类72个主题研学课程系统,年接待研学游客40万人次左右。“冰雪+”,形成了以万龙白登山滑雪场为核心,小石子卧龙滑雪场、魏都水世界冰雪嘉年华等众多滑雪、娱雪、赏冰项目为补充的冬季冰雪项目体系,有效补充了冬季文旅业态项目短板,夯实“四季火热”产品业态基础。“康养+”,打造了浑源县文旅康养集聚区和唐河大峡谷文旅康养示范区两个省级文旅康养示范单位;黄经世家中医康养小镇、汤头温泉度假区升级改造;素心谷生态康养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运营。“演艺+”,聚焦文旅融合、业态创新,推出了《如梦大同》《因为大同》《天下大同》旅游演艺精品项目,将静态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引消费的动态旅游体验场景,提升了文化传播效能。